钩摭
【拼音】:gōu zhí
【注音】:ㄍㄡㄓˊ
【结构】:钩(左右结构)摭(左右结构)
【简体】:钩摭
【繁体】:鉤摭
词语解释1.钩求探取。钩摭[gōuzhí]⒈钩求探取。
基础解释钩求探取。
引证解释⒈钩求探取。引《汉书·刑法志》:“徒鉤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詔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李林甫尤忌其功,日鉤摭过咎。”章炳麟《与尤莹问答记》:“凡鉤摭鐘鼎,诡更正文者,其无徵多如此也。”
网络解释钩摭钩摭
解释钩取,探求。
综合释义钩求探取。《汉书·刑法志》:“徒鉤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詔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李林甫尤忌其功,日鉤摭过咎。”章炳麟《与尤莹问答记》:“凡鉤摭鐘鼎,诡更正文者,其无徵多如此也。”钩摭[gōuzhí]核算。《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网友释义钩摭读音:gouzhi解释:钩取,探求。出处:《汉书.刑法志》:“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汉语大词典钩求探取。《汉书·刑法志》:“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李林甫尤忌其功,日钩摭过咎。”章炳麟《与尤莹问答记》:“凡钩摭钟鼎,诡更正文者,其无徵多如此也。”
国语辞典核算。钩摭[gōuzhí]⒈核算。引《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辞典修订版核算。《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出处《汉书.刑法志》:“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1.时有司不能广宣上意,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读音:gōu
[gōu]
(1)(名)(~儿)钩子:秤~儿|钓鱼~儿|火~子。
(2)(名)(~儿)汉字的笔画;附在横、竖等笔画的末端;成钩形。形状是“亅、乛、乚”。
(3)(名)(~儿)钩形符号;形状是“√”;一般是用来标志内容正确的文字、算式或合格的事物;旧时也指勾除或删除的符号。
(4)(动)使用钩子搭、挂或探取:~住高枝儿采桑叶|把掉在井里头的东西~上来|杂技演员用脚~住绳索倒挂在空中。
(5)(动)用带钩的针编织:~一个针线包。
(6)(动)缝纫方法;用针粗缝:~贴边。
(7)(名)说数字时用来代表9。
(8)(Gōu)姓。
读音:zhí
[zhí]
(动)〈书〉拾取;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