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注音】:ㄑ一ㄅㄨˋㄓㄘㄞˊ
【词性】:成语。
【简体】:七步之才
【繁体】:七步之才
词语解释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七步之才[qībùzhīcái]⒈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基础解释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也作“七步成章”。
引证解释⒈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引《北齐书·魏收传》:“詔试收为《封禪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
汉语大词典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北齐书·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参见“七步成诗”。
国语辞典有七步成诗的才华。形容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条。七步之才[qībùzhīcái]⒈有七步成诗的才华。形容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条。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不然如何恁般来得快?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救。」近出口成章倚马可待反江郎才尽成语解释七步之才
辞典修订版有七步成诗的才华。形容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条。《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不然如何恁般来得快?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救。」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有七步成诗的才华。形容人才思敏捷。见七步成诗条。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不然如何恁般来得快?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镜花缘˙第八十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救。
典故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陈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有愧色。”
其他释义形容才思敏捷。
1.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2.一句祝福话,两份友谊情,三翻五次愿,四季关怀心,五谷丰登喜,六六大顺乐,七步之才赞,八面威风过,九九重阳节,祝你永快乐!
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寒暑,五更鸡啼,六艺兼修,七步之才,八方桃李,九州子弟,十分可敬。老师,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4.她文思敏捷,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5.七月初七是七夕,七夕送你七个七,七星高照事如意,七彩生活甜如蜜,七仙容貌真美丽,七色心情乐无敌,七步之才无人比,七十二变最神气,七贤子孝天伦齐。祝:七夕快乐!
6.小暑七月七,祝你拥有几个七,七步之才就是你,七情六欲不伤你,七十二行都有你,七项全能唯算你。七七小暑快乐。
7.七孔归一头,七律七绝七步之才只一人;七情七夕,七字乃六加一后所得,祝七一快乐!
8.我虽无七步之才,但写点杂感还是得心应手的。
9.上联:三尺讲台四年师恩五方授业六十高龄七步之才八斗学士九州皆桃李桃李满天下,下联:九天之外八方齐聚七年不见六星饭店五味俱全四处欢歌三杯满水酒水酒敬师恩。横批:师恩难忘!
10.他长于写作,有七步之才。
读音:qī
[qī]
(1)(数)数目。
(2)(数)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
读音:bù
[bù]
(1)(名)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正~|跑~|寸~难移|走了一~棋。
(2)(名)阶段:事情一~比一~顺利。
(3)(名)地步;境地:不幸落到这一~。
(4)(量)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5)(动)用脚走:~入会场|亦~亦趋。
(6)(动)〈书〉踩;踏:~人后尘。
(7)(动)〈方〉用脚步等量地:~一~这块地够不够三亩。
(8)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cái
[cái]
(1)(名)才能。
(2)(名)有才能的人:~子。
(3)(名)姓。
(4)(副)刚才;表示以前不久。
(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
(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
(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