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千佛洞
【拼音】:kù mù
词语解释又称“库木土拉石窟”。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南。开凿于公元3世纪,洞窟内壁画最早属于南北朝。现存七十二窟,窟内塑像全毁,壁画保存较完整,主要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⒈又称“库木土拉石窟”。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南。开凿于公元3世纪,洞窟内壁画最早属于南北朝。现存七十二窟,窟内塑像全毁,壁画保存较完整,主要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释义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南约30公里处,库木吐喇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木吐喇千佛洞,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或断崖上,分为南北两区,相距约3公里。北区的洞窟较为集中,已编号的洞窟有80个,但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完好的不到半数。南区洞窟分散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编号的洞窟有32个,保存较好的不到10窟。
读音:kù
[kù]
(1)(名)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水~|国~|材料~|入~。
(2)(Kù)姓。
读音:mù
[mù]
(1)(名)树木:伐~|果~。
(2)(名)(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
(3)(形)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
(4)(名)棺材:棺~|行将就~。
(5)(Mù)姓。
(6)(形)质朴:~讷。
(7)(形)麻木:脚~了。
读音:tǔ,tù
[]
[ tǔ ]1.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
2. 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纳新。
3. 说出:吐话。一吐为快。
[ tù ]1.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呕吐。上吐下泻。
2.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吐还不义之财。
读音:lā,lá,lǎ
[]
[ lǎ ]1. 〔喇叭〕a.一种管乐器,铜制。b.喇叭筒状,有扩音作用的东西,如“汽车喇叭”
2. 〔喇嘛教〕佛教的一派,传播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地区。
3. 〔喇嘛〕中国藏语,喇嘛教的僧人,原意“上人”、“师傅”。
[ lá ]1.——“哈喇子”( hālázi):流出来的口水;“半喇子”( bànlázi):一半
[ lā ]1. 形容忽然发出的声音。如:忽喇喇;刀枪喇喇;哗喇(象声词);呼喇。
2. 另见 lá; lǎ
读音:qiān
[]
(1)(数)数目;十个百。
(2)(形)比喻很多:~方百计。
读音:fó,fú
[]
[ fó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 fú ]1. 〔仿佛〕见“仿”。
2. 古同“拂”,违背,违反。
读音:dòng,tóng
[]
[ dòng ]1.洞穴;窟窿。
2.透彻;清楚:~晓。~若观火。
3.数目“0”的另一种说法。
[ tóng ]地名,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