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运动
【拼音】:hù fǎ
词语解释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并企图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号召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并联合西南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孙当选为大元帅,领导南方各省军队抗击北洋军阀的军事进攻。次年桂系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酝酿同北洋军阀议和。护法运动归于失败。⒈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并企图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号召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并联合西南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孙当选为大元帅,领导南方各省军队抗击北洋军阀的军事进攻。次年桂系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酝酿同北洋军阀议和。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法语Mouvement de protection de la constitution
网友释义护法运动,指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1.两次护法运动,福建成为革命党和革命军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
2.开展护法运动,征讨陈炯明,这里见证了孙中山晚年的革命历程,是他晚年革命活动的大本营。
3.孙中山愤然举起护法大旗,发起护法运动。
4.段祺瑞入主内阁时,正值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5.他是护国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并追随孙中山护法运动和南北议和。
6.,再现了传主在护法运动中的忠贞耿介。
7.我的祖父杨子廉先生,澄城县寺前镇人,清末秀才,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讨袁护法运动。
8.以后参加反清革命团体,投身武昌起义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9.在后来的护法运动以及之后的多次战争中,朱培德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10.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前往上海,父亲则继续留在广州,后经人推荐担任西关盐务稽核处师爷,专职从事防止盐商走私漏税,制止各地盐务专员贪污贿赂。
读音:hù
[hù]
(1)(动)保护;保卫:爱~|掩~|救~|~理。
(2)(动)袒护;包庇:~短|庇~|官官相~。
读音:fǎ
[fǎ]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读音:yùn
[]
(1)(动)运动。
(2)(动)搬运;运输。
(3)(动)运用。
(4)(Yùn)姓。
读音:dòng
[]
(1)(动)改变原来位置或状态:搬~。
(2)(名)动作:一举一~。
(3)(动)使用:~脑筋。
(4)(动)感情起反应:~人。
(5)(动)开始做:~工。
(6)(副)动不动;常常:观众~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