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逸
【拼音】:qián yì
【注音】:ㄑ一ㄢˊ一ˋ
【结构】:潜(左右结构)逸(半包围结构)
【繁体】:潛逸
词语解释1.隐逸。2.秘密逃跑。3.谓偷袭。潜逸[qiányì]⒈隐逸。⒉秘密逃跑。⒊谓偷袭。
基础解释隐逸。秘密逃跑。3.谓偷袭。
引证解释⒈隐逸。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臣揆寧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访诸故老,搜扬潜逸。”⒉秘密逃跑。引明刘基《送偰世南参政分题得虎林》诗:“百灵肃号令,万恠悚潜逸。”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守道张凤翥、通判张国运越城潜逸。”⒊谓偷袭。引清侯方域《重修演武厅事记》:“东寇不靖,潜逸我疆。”
网络解释潜逸潜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iányì,是指隐逸。
综合释义隐逸。《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臣揆寧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访诸故老,搜扬潜逸。”秘密逃跑。明刘基《送偰世南参政分题得虎林》诗:“百灵肃号令,万恠悚潜逸。”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守道张凤翥、通判张国运越城潜逸。”谓偷袭。清侯方域《重修演武厅事记》:“东寇不靖,潜逸我疆。”
汉语大词典(1).隐逸。《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访诸故老,搜扬潜逸。”(2).秘密逃跑。明刘基《送契世南参政分题得虎林》诗:“百灵肃号令,万怪悚潜逸。”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守道张凤翥、通判张国运越城潜逸。”(3).谓偷袭。清侯方域《重修演武厅事记》:“东寇不靖,潜逸我疆。”
读音:qián
[qián]
(1)(动)隐在水下面:~水|~泳|~水艇。
(2)(动)隐藏:~伏|~力。
(3)(副)秘密地:~逃。
(4)(Qián)姓。
读音:yì
[yì]
(1)(形)安乐;安闲:安~|以~待劳|一劳永~。
(2)(动)逃跑:奔~|逃~。
(3)(动)避世隐居:隐~|~居。
(4)(动)散失;失传:~文|~书|~事|~闻。
(5)(动)超过一般: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