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跂
【拼音】:qí qí
词语解释1.虫爬行貌。跂,通'蚑'。2.比喻摸索前行。3.行进平缓貌。跂,通'伎'。
引证解释虫爬行貌。跂,通“蚑”。《汉书·东方朔传》:“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颜师古注:“跂跂,行貌也。”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一日昧爽,小龙者出连纲之舟尾,有柁工之妇不识也,谓是蜥蜴。拨置之,则跂跂又缘柁而上。”清乐钧《耳食录二编·文寿》:“蜥蜴见履,若甚怒,跃下嚙履,裂之,跂跂缘壁间。”比喻摸索前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万百亿千缝掖俊民,跂跂脉脉而望,篝灯而求明,囊萤而自珍。”行进平缓貌。跂,通“伎”。《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唐陆德明释文:“伎,本亦作‘跂’。”元李好文《感志赋》:“鹿之斯奔兮,其足跂跂。”
网友释义跂跂,汉语词语,读音qíqí,意思是虫爬行貌。出自《汉书·东方朔传》。
汉语大词典(1).虫爬行貌。跂,通“蚑”。《汉书·东方朔传》:“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颜师古注:“跂跂,行貌也。”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一日昧爽,小龙者出连纲之舟尾,有柁工之妇不识也,谓是蜥蜴。拨置之,则跂跂又缘柁而上。”清乐钧《耳食录二编·文寿》:“蜥蜴见履,若甚怒,跃下啮履,裂之,跂跂缘壁间。”(2).比喻摸索前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万百亿千缝掖俊民,跂跂脉脉而望,篝灯而求明,囊萤而自珍。”(3).行进平缓貌。跂,通“伎”。《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唐陆德明释文:“伎,本亦作‘跂’。”元李好文《感志赋》:“鹿之斯奔兮,其足跂跂。”
国语词典昆虫行动缓慢的样子。
读音:qí,qǐ
[qí]
[ qí ]1. 多生的脚趾:“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
2. 爬动:“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3. 慢走。
[ qǐ ]1. 古通“企”,踮起:“吾尝跂而望矣。”
读音:qí,qǐ
[qí]
[ qí ]1. 多生的脚趾:“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
2. 爬动:“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3. 慢走。
[ qǐ ]1. 古通“企”,踮起:“吾尝跂而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