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銮
【拼音】:míng luán
【注音】:ㄇ一ㄥˊㄌㄨㄢˊ
【结构】:鸣(左右结构)銮(上下结构)
【简体】:鸣銮
【繁体】:鳴鑾
词语解释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鸣銮[míngluán]⒈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
引证解释⒈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引《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李善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郑玄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吕延济注:“鑾,车上铃也。”唐玄宗《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元王士熙《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
网络解释鸣銮鸣銮,汉语词汇。
释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
综合释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李善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郑玄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吕延济注:“鑾,车上铃也。”唐玄宗《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元王士熙《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鸣銮[míngluán]天子王公出行。唐.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网友释义鸣銮,释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出自《文选·班固
汉语大词典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銮,容与徘徊。”李善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辂,以銮和为节。郑玄曰:銮在衡,和在轼,皆以金铃也。”吕延济注:“銮,车上铃也。”唐玄宗《早渡蒲津关》诗:“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銮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元王士熙《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銮。”
国语辞典天子王公出行。鸣銮[míngluán]⒈天子王公出行。引唐·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辞典修订版天子王公出行。唐.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1.然后警跸清江,鸣銮郢路,投戈袭衮,面禀规勖。
2.当年的鸣銮路,今日的中山路,以千年一贯的镇定和坚忍,承受着任何风雨,看一切无奈归去。
3.此时的王承烈任雁峰书院山长,为巡道周鸣銮所赏识,便“三顾草庐”延请王承烈任琼台掌教。
4.微风过处,“连根卡”似佩玉鸣銮,先祖们的殷殷嘱托仿佛在耳边响起。
5.当年的鸣銮路,今日的中山路,以千年一贯的镇定和坚忍,承受着任何风雨,看一切无奈归去。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
6.然后警跸清江,鸣銮郢路,投戈袭衮,面禀规勖。【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鸣銮造句】
7.然后警跸清江,鸣銮郢路,投戈袭衮,面禀规勖。[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鸣銮造句]
读音:míng
[míng]
(1)(动)(鸟兽或昆虫)叫:鸡~|蝉~。
(2)(动)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雷~|耳~。
(3)(动)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谢|~冤。
读音:luán
[luán]
(名)一种铃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