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曲
【拼音】:yú yáng qǔ
【注音】:ㄩˊ一ㄤˊㄑㄨˇ
【结构】:渔(左右结构)阳(左右结构)曲(独体结构)
【繁体】:漁陽曲
词语解释即《渔阳参挝》。渔阳曲[yúyángqǔ]⒈即《渔阳参挝》。
引证解释⒈即《渔阳参挝》。参见“渔阳参挝”。引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宋曾巩《送双渐之汉阳》诗:“可能频度《渔阳曲》,不负当年鸚鵡洲。”
网络解释渔阳曲《渔阳曲》是现代诗人闻一多的作品,发表于1925年3月10日。这首诗主要的功夫也就用在了对“鼓声”的渲染上。《渔阳曲》是闻一多诗歌中叙事性最强的长诗。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从不同角度铺垫、烘托、映衬着鼓声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合释义即《渔阳参挝》。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宋曾巩《送双渐之汉阳》诗:“可能频度《渔阳曲》,不负当年鸚鵡洲。”参见“渔阳参挝”。
汉语大词典即《渔阳参挝》。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宋曾巩《送双渐之汉阳》诗:“可能频度《渔阳曲》,不负当年鹦鹉洲。”参见“渔阳参挝”。《汉语大词典》:渔阳参挝(渔阳参挝) 拼音:yúyángcānzhuā鼓曲名。亦称“渔阳掺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闻一多《时代的鼓手》:“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祢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
其他释义1.即《渔阳参挝》。
读音:yú
[yú]
(1)(动)捕鱼:~产|~场|~船|~夫|~港|~歌|~鼓|~户|~火|~具|~猎|~轮|~民|~人|~网|~翁|~汛|~业。
(2)(动)谋取(不应得的东西):~利。
读音:yáng
[yáng]
(1)(名)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二气。
(2)(名)太阳;日光:~光|~历|~坡|朝~。
(3)(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在衡山之南)。
(4)(形)凸出的:~文。
(5)(形)外露的;表面的:~沟|~奉阴违。
(6)(形)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宅|~间|~寿。
(7)(形)带正电的:~电|~极。
(8)(名)指男性生殖器。
(9)姓。
读音:qū,qǔ
[qǔ]
[ qū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2.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3. 弯曲的地方:河曲。
4. 偏僻的地方:乡曲。
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曲。曲霉。
6. 姓。
[ qǔ ]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2. 歌的乐调: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