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小曲
【拼音】:lì chuān xiǎo qǔ
【注音】:ㄌ一ˋㄔㄨㄢㄒ一ㄠˇㄑㄨˇ
词语解释1.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利川小曲[lìchuānxiǎoqǔ]⒈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基础解释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
引证解释⒈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网络解释利川小曲利川小曲,流传于鄂西利川县的南坪、野茶一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小曲。直至1972年,利川县文艺干部李源道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民办教师、业余文艺骨干袁少卿“哼小调”才发现了这种残存民间的小曲。经过挖掘抢救,才得以传承。利川小曲曲调优美,风趣活跃,表现力强。挖掘发现之后,艺人们利用其传统唱式的部分曲牌,创作了一个反映老干部深入基层,带领人民群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新曲目《书记三住青松塝》。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博得好评。
汉语大词典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读音:lì
[lì]
(1)(形)锋利;锐利。
(2)(形)顺利;便利:不~|成败~纯。
(3)(名)利益:有~有弊。
(4)(名)利润或利息:暴~|本~两清。
(5)(动)使有利:毫不~己;专门~人。
(6)(Lì)姓。
读音:chuān
[chuān]
(1)(名)(本义)水道;河流:河~。
(2)(名)平地;平野:米粮~|一马平~。
(3)(名)指四川的简称。
读音:xiǎo
[xiǎo]
(1)(形)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河|地方~|~路。
(2)(副)短时间地:~住|~坐。
(3)(副)稍微:~有才华|牛刀~试。
(4)(形)略微少于;将近:干了~半辈子。
(5)(形)排行最末的:~儿子。
(6)(名)年纪小的人:一家大~|上有老;下有~。
(7)(名)指妾:讨~。
(8)(代)谦辞;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女|~店。
读音:qū,qǔ
[qǔ]
[ qū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2.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3. 弯曲的地方:河曲。
4. 偏僻的地方:乡曲。
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曲。曲霉。
6. 姓。
[ qǔ ]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2. 歌的乐调: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