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隅
【拼音】:hǎi yú
【注音】:ㄏㄞˇㄩˊ
【结构】:海(左右结构)隅(左右结构)
【简体】:海隅
【繁体】:海隅
词语解释海隅hǎiyú。(1)临海的一定区域。海隅[hǎiyú]⒈临海的一定区域。英coastalareas;
基础解释临海的一定区域
引证解释⒈亦作“海嵎”。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引《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孔传:“今我周家皆成文王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清李渔《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⒉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参见“九藪”、“十藪”。引《尔雅·释地》:“齐有海隅。”邢昺疏:“此营州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齐之海隅。”
网络解释海隅海隅,亦作“海嵎”,
释义指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
综合释义亦作“海嵎”。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孔传:“今我周家皆成文王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清李渔《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齐有海隅。”邢昺疏:“此营州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齐之海隅。”参见“九藪”、“十藪”。海隅[hǎiyú]沿海偏远的地方。《书经.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网友释义海隅,亦作“海嵎”,拼音:hǎiyú释义:指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语出《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汉语大词典(1).亦作“海嵎”。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孔传:“今我周家皆成文王功于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清李渔《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疏贡献。”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齐有海隅。”邢炳疏:“此营州薮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薮……齐之海隅。”参见“九薮”、“十薮”。
国语辞典沿海偏远的地方。海隅[hǎiyú]⒈沿海偏远的地方。引《书经·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近海阪英语coastalarea
辞典修订版沿海偏远的地方。《书经.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其他释义1.亦作'海嵎'。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齐有海隅。'邢昺疏:'此营州薮也。'一说﹐指九薮之一。
1.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
2.海隅遐旷,风涛艰阻,忠款之至,职贡相寻,尚想徽猷,甚以嘉慰!朕自祗承宠命,君临区宇,思弘王道,爱育黎元。
3.他在世界上四处漫游,也可说是到过海隅地角。
4.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5.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6.轩辕日日寝食难安,焦急地等待着手下人的消息,三月后终于等到了消息,言在海隅之地,有一名为风后者自耕于田,乃是风氏部族伏羲圣皇的后裔。
7.王朗听知前军已败,不敢入城,引部下奔遍海隅去了。
8.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
9.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
10.盐民没利家海隅,奔走末业田园芜。
读音:hǎi
[hǎi]
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
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火~。
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量。
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枣。
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
6.漫无目标地:~骂。她丢了支笔,~找。
7.毫无节制地:~吃~喝。
8.姓。
读音:yú
[yú]
(1)(名)角落:墙~|城~|向~|一~之地|负~顽抗。
(2)(名)靠边沿的地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