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词
【拼音】:shī cí
【注音】:ㄕㄘˊ
【结构】:失(独体结构)词(左右结构)
【繁体】:失詞
词语解释1.亦作'失词'。2.言辞失当。失词[shīcí]⒈见“失辞”。
基础解释见“失辞”。言辞失当。
引证解释⒈见“失辞”。
汉语大词典见“失辞”。《汉语大词典》:失辞(失辞) 拼音:shīcí亦作“失词”。言辞失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彘子以为谄,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杜预注:“言误对。”《史记·秦始皇本纪》:“将闾曰:‘……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辞,班输不能磨斯言之既玷。”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我国对于庚子之役,实多未明其重要意义。‘拳匪’二字实为失词。”
其他释义1.见'失辞'。
1.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
读音:shī
[shī]
(1)(动)失掉;丢掉:丧~。
(2)(动)没有把握住:~手|~足。
(3)(动)找不着:迷~方向。
(4)(动)没有达到目的:~意。
(5)(动)改变(常态):~声。
(6)(动)违背;背弃:~信|~约。
(7)(动)错误;过失:~误。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