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案
【拼音】:huáng àn
【注音】:ㄏㄨㄤˊㄢˋ
【结构】:黄(上中下结构)案(上下结构)
【繁体】:黃案
词语解释尚书省的案卷、文书。黄色盘案。黄案[huángàn]⒈尚书省的案卷、文书。黄色盘案。
引证解释⒈尚书省的案卷、文书。引《南齐书·百官志》:“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讞、通关案,则左僕射主,右僕射次经,维是黄案,左僕射右僕射署朱符见字,经都丞竟,右僕射横画成目,左僕射画,令画。”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吏部甲库,有朱泚伪黄案数百道,省中常取戏玩,已而藏之。”《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臺阁案奏,月数十日乃报,或不知所在;宦者以裹鱼肉还家,并是五省黄案。”胡三省注:“魏晋以来,有六曹尚书,江左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各为一省,谓之尚书五省。案,文案也;藏之以为案据。尚书用黄札,故曰黄案。”清姚鼐《闻香茝兄擢广东按察使却寄二十韵》:“昔滥京仓禄,晨趋省户丹。循书黄案尾,默媿惠文冠。”⒉黄色盘案。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初出关日,忽见所杀典,拥黄案,大如轂,在前引,心恶之,问左右,咸无见者。”《清史稿·礼志七》:“内阁学士奉詔陈殿中黄案,礼部官奉王公百官贺表陈东次黄案。凡将军、提、镇贺表置龙亭内。”
网络解释黄案黄案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出自中国古文,是个多义词。
汉语大词典(1).尚书省的案卷、文书。《南齐书·百官志》:“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谳、通关案,则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经,维是黄案,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见字,经都丞竟,右仆射横画成目,左仆射画,令画。”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吏部甲库,有朱泚伪黄案数百道,省中常取戏玩,已而藏之。”《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台阁案奏,月数十日乃报,或不知所在;宦者以裹鱼肉还家,并是五省黄案。”胡三省注:“魏晋以来,有六曹尚书,江左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各为一省,谓之尚书五省。案,文案也;藏之以为案据。尚书用黄札,故曰黄案。”清姚鼐《闻香茝兄擢广东按察使却寄二十韵》:“昔滥京仓禄,晨趋省户丹。循书黄案尾,默愧惠文冠。”(2).黄色盘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初出关日,忽见所杀典,拥黄案,大如毂,在前引,心恶之,问左右,咸无见者。”《清史稿·礼志七》:“内阁学士奉诏陈殿中黄案,礼部官奉王公百官贺表陈东次黄案。凡将军、提、镇贺表置龙亭内。”
其他释义1.尚书省的案卷﹑文书。2.黄色盘案。
1.据可靠消息,今年年初,重庆市警方在沙坪坝区破获了一起有女大学生参与其中的涉黄案。
2.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
3.清朝专家建议采用和清国类似的旗帜。而清朝的旗帜为黄案上一条五爪龙。
4.全国“扫黄打非”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案的判决体现了对“制黄贩黄”案件审理依法从严从重的要求,有力地震慑了犯罪。
5.“碧海银沙”、“大浪淘沙”等高档娱乐场所涉黄案最为引人关注。
6.备受关注的快播公司涉黄案有了新的进展。
7.“皇家一号”涉黄案11被告人当庭认罪新京报10月31日。
8.被告指刘自06年起曾多次告诉她“你身边的男人都要死”,更多次称要杀死黄,案发当日刘告诉她其友人刘水泉将到达她在港的家留宿,故此要求被告开门。
9.公安机关破获快播公司涉黄案,一个“超牛”的网站带着“色情”的标签走向覆灭,其侦办起诉过程或树立我国打击网络色情司法标杆。
10.14起“微领域”涉黄案件公布,扫黄打非。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àn
[àn]
(1)(名)(~子)狭长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板|~秤。
(2)(名)(~子)案件:~子。
(3)(名)案卷;记录:~卷|病~|档~。
(4)(名)提出计划、办法或其他建议的文件:方~|提~。
(5)(名)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