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部
【拼音】:yí bù
【注音】:一ˊㄅㄨˋ
【结构】:仪(左右结构)部(左右结构)
【繁体】:儀部
词语解释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仪部[yíbù]⒈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⒉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基础解释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引证解释⒈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引《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⒉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引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金坛周仪部鑣实主之。”清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网络解释仪部仪部,拼音yíbù,出处《明史·职官志一》。
综合释义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金坛周仪部鑣实主之。”清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汉语大词典(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金坛周仪部镳实主之。”清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于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于师门,不亦大乎!”
读音:yí
[yí]
(1)(名)人的外表:~表|~容|威~。
(2)(名)礼节;仪式:司~|行礼如~。
(3)(名)礼物:贺~|谢~。
(4)(动)〈书〉倾心;向往:心~已久。
(5)(Yí)姓。
(6)(名)仪器:~表|地动~。
读音:bù
[bù]
(1)(名)部分:内~。
(2)(名)某些机关的名称或机关企业中按业务而分的单位:外交~|门市~。
(3)(名)军队(连以上)等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司令~。
(4)(名)指部队。
(5)(动)〈书〉统辖;统率:所~。
(6)(量)用于书籍、影片等:两~字典。
(7)〈方〉(量)用于机器或车辆:两~汽车。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