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拼音】:yīn chén hāo
【注音】:一ㄣㄔㄣˊㄏㄠ
【结构】:茵(上下结构)陈(左右结构)蒿(上下结构)
【简体】:茵陈蒿
【繁体】:茵陳蒿
词语解释即茵陈。茵陈蒿[yīnchénhāo]⒈即茵陈。
引证解释⒈即茵陈。参见“茵陈”。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茵陈蒿》﹝释名﹞引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网络解释茵陈蒿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3mm;叶柔软皱缩,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线形、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省。
综合释义即茵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茵陈蒿》﹝释名﹞引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参见“茵陈”。
汉语大词典即茵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茵陈蒿》﹝释名﹞引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参见“茵陈”。《汉语大词典》:茵陈(茵陈) 拼音:yīnchén亦作“茵蔯”。蒿类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线形,密生白毛,花绿黄色,圆锥花序。全草有香气,可以入药,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七:“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堆盘红缕细茵蔯,巧与椒花两斗新。”明王世贞《散句》:“坐来薜荔时添润,斋罢茵陈尚送香。”老舍《四世同堂》五:“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浅绿,清亮,像翡翠似的--他自己泡的茵陈。”
国语辞典茵陈的别名。参见「茵陈」条。茵陈蒿[yīnchénhāo]⒈茵陈的别名。参见「茵陈」条。
其他释义1.即茵陈。
1.结果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大黄酸溶出率变化有很大影响。
2.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茵陈药材的滨蒿内酯含量。
3.结论加味茵陈蒿汤能有效去除豚鼠胆色素结石,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有效保护肝功能,尤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
4.结果发现,茵陈蒿汤水萃取物可以显著地清除急性肝炎患者全血中的超氧阴离子及过氧化氢,但以清除超氧阴离子的作用较明显。
5.对耐盐碱植物茵陈蒿种子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并利用其种子油制备共轭亚油酸。
6.表明茵陈蒿汤醇提物经口给药能明显提高小鼠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为其保肝作用的机理之一。
7.墙角长着不少茵陈蒿,如果需要可以随便摘。
8.结论: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的抗肝损伤效果优于水提取物。
9.结论茵陈蒿是一个较为进化的植物种类,导管特征有利于对其适应机理和系统发育进行解释。
读音:yīn
[yīn]
(名)垫子或褥子:绿草如~。
读音:chén
[chén]
1. 排列,摆设:陈列。陈兵。
2. 述说:陈述。陈情。详陈。陈诉。陈说。
3. 旧的,时间久的:陈旧。陈腐。陈醋。推陈出新。陈陈相因。陈迹。陈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读音:hāo
[hāo]
(名)(~子)通常指花小、叶子作羽状分裂、有某种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