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
【拼音】:shēng ér zhī zhī
【注音】:ㄕㄥㄦˊㄓㄓ
【词性】:成语。
【简体】:生而知之
【繁体】:生而知之
词语解释生而知之shēngérzhīzhī。(1)不用学习,生来就知道。谓天资聪颖。生而知之[shēngérzhīzhī]⒈不用学习,生来就知道。谓天资聪颖。英knowwithoutlearning;
基础解释生下来就明白知识和道理。指不经过学习就有知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综合释义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人非~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网友释义【注音】:shēngérzhīzhī【释义】: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出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
国语辞典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生而知之[shēngérzhīzhī]⒈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引《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画谱·卷一〇·山水》:「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成语解释生而知之
辞典修订版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画谱.卷一零.山水》:「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画谱˙卷十˙山水: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英语be born with knowledgeknow without learning
其他释义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近义词 不学而能
1.生而知之,干霄凌云,得天独厚,旷世奇才!
2.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郭沫若
4.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
5.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6.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7."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这种曾经深藏于清宫的佳器百年前流传东瀛,却成为了茶道"器物精神"的一抹亮色流传至今。
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读音:shēng
[shēng]
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2. 造出:生产。
3. 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生。卫生。
5. 生活,维持生活的:生计。生意。
6. 整个生活阶段:一生。平生。今生。
7. 发出,起动: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
8. 使燃料燃烧起来:生火。
9. 植物果实不成熟:生瓜。
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生饭。生水。
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生疏。生客。生字。陌生。
12. 不熟练的:生手。
13. 未经炼制的:生铁。
14. 硬:态度生硬:生吞活剥。
15. 甚,深:生怕。生疼。
16. 正在学习的人:学生。门生。
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生。医生。
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生。老生。武生。
19. 词尾:好生休养。
20. 姓。
读音:ér
[ér]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zhī,zhì
[zhī]
[ zhī ]1.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知。知照。
3.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4.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