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
【拼音】:sōu shén
【注音】:ㄙㄡㄕㄣˊㄐ一ˋ
【结构】:搜(左右结构)神(左右结构)记(左右结构)
【简体】:搜神记
【繁体】:搜神記
词语解释《搜神记》是由吴锦源执导,陈紫函、陈键锋、谭耀文、刘力扬、周绍栋、张粟、周德华、陈美行、李娜、冯凇凇等主演的古装神话剧。⒈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作。原本已佚,今传本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其创作动因是“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故事或采之史传杂说,或得之亲身见闻。多为因果报应、神怪灵异之事。对于后世小说戏曲有深远影响。
网友释义《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辞典修订版书名。晋干宝撰,二十卷。所记多神怪灵异之事,亦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今本已非原书,系后人由《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中缀辑增益而成。
其他释义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作。原本已佚,今传本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其创作动因是“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故事或采之史传杂说,或得之亲身见闻。多为因果报应、神怪灵异之事。对于后世小说戏曲有深远影响。
1.山海经佶屈聱牙,以为怪谈,搜神记牛鬼蛇神,皆为笑柄。
2.从小说家的开山鼻祖虞初的《虞初周说》和干宝的《搜神记》开始,历朝历代的小说都是三二百字的短文,千字以上的就算很长的。
3.诛仙搜神记之血魂苍天互动信息。
4.现代人楚辽重生在了西晋,却发现干宝《搜神记》里的故事和这个时代有着种种关联和交叉。
5.比如《搜神记》、《搜神记后记》,就是记载比较早的鬼怪故事。
6.东晋有干宝者,作《搜神记》二十卷,体例始略纯,不甚杂琐谈,而多载故事。
7.此举也是参考《搜神记》而来,带来的不便,希望大家谅解。
8.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
9.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明日视之,乃老狐也。
10.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明日视之,乃老狐也。
读音:sōu
[sōu]
(1)(动)寻找:~求|~集。
(2)(动)搜查:~身|~腰。
读音:shén
[shén]
(1)(名)迷信的人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也指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位|财~。
(2)(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用兵如~。
(3)(形)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速|~效。
(4)(名)精神;精力:费~。
(5)(名)(~儿)神气:~色|~情。
(6)(形)〈方〉聪明;机灵:这孩子真~。
(7)姓。
读音:jì
[]
(1)(动)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性|~得|~不清|好好~住。
(2)(动)记录;记载;登记:~事|~账|~一大功。
(3)(名)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做书名或篇名):日~|笔~|游~|《岳阳楼~》。
(4)(名)(~儿)标志;符号:标~|钤~|暗~儿。
(5)(名)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
(6)〈方〉(量)打一下叫打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