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迹
【拼音】:shū jì
【注音】:ㄕㄨㄐ一ˋ
【结构】:书(独体结构)迹(半包围结构)
【简体】:书迹
【繁体】:書跡
词语解释笔迹;墨迹
基础解释见/'书迹/'。
引证解释⒈见“书跡”。亦作“书蹟”。笔迹;墨迹。引《晋书·刘超传》:“书跡与帝手笔相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唐白居易《祭弟文》:“呜呼!词意书跡,无不宛然。”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洛阳诸佛宫,书跡至多。”
网络解释书迹书迹,汉语词汇。
释义笔迹;墨迹。
综合释义见“书跡”。亦作“书蹟”。笔迹;墨迹。《晋书·刘超传》:“书跡与帝手笔相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唐白居易《祭弟文》:“呜呼!词意书跡,无不宛然。”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洛阳诸佛宫,书跡至多。”书迹[shūjì]笔迹。《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书法作品。如:「书迹名品薮编」。
汉语大词典见“书迹”。亦作“书迹”。笔迹;墨迹。《晋书·刘超传》:“书迹与帝手笔相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唐白居易《祭弟文》:“呜呼!词意书迹,无不宛然。”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洛阳诸佛宫,书迹至多。”
国语辞典笔迹,如:「书迹名品薮编」。
辞典修订版笔迹。《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书法作品,如:「书迹名品薮编」。
其他释义1.见'书迹'。
1.逸飞上前拜礼,转头瞧案上书迹,龙蛇飞动,笔势劲健,心中大是赞赏。
2.从宋代开始,把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
3.他们屈身荒野而矢志于书法艺术,孜孜矻矻,在动乱中留下任后人评说的、反映其真性情的书迹。
4.而著名的“龙飞”两字,原书迹是1746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原宾馆改为行宫时乾隆皇帝颁赐,曾供奉于奎画楼,后摹刻于石。
5.在清代碑学书法风潮中,诸多文人书家关注北朝碑版书迹,对其中众多出自民间的刻石书法,以文人书法之“雅”融通其天真拙朴之别趣,开辟出新境界。(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6.在清代碑学书法风潮中,诸多文人书家关注北朝碑版书迹,对其中众多出自民间的刻石书法,以文人书法之“雅”融通其天真拙朴之别趣,开辟出新境界。https://www.chazidian.com/zj-231649/查字典造句网
读音:shū
[shū]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特~。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
读音:jì
[jì]
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血~。笔~。踪~。
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陈~。事~。史~。
3.形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