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
【拼音】:zī zhì
【注音】:ㄗㄓˋ
【结构】:资(上下结构)治(左右结构)
【繁体】:資治
词语解释致治。资助修治。资治[zīzhì]⒈致治。⒉资助修治。
基础解释致治。资助修治。
引证解释⒈致治。引《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於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⒉资助修治。引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资治其寺。”
网络解释资治资治,读音为zīzhì,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致治。
综合释义致治。《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於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资助修治。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资治其寺。”
网友释义资治,读音为zīzhì,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致治。
汉语大词典(1).致治。《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于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2).资助修治。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
其他释义1.致治。2.资助修治。
1.《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元丰七年正月辛酉条。
2.分析可以发现,它通过赋予小说资治的功能,将“小说”由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普通词语转变为具有正面价值的文类概念。
3.谭景伟开始阅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并对传统经典《论语》《资治通鉴》《易经杂说》等产生兴趣。
4.断断续续的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搜集史料,这段历史比较影像和谐,史料很少,只有《资治通鉴》稍有记载,毕竟吃人在哪个朝代都不好听。
5.之意,改《通志》为《资治通鉴》,附朕亲笔书序一篇,勉之,励之,钦此。
6.午后,赋一首应制七言十二韵排律,应制才艺文字若干篇;晚上挑灯攻读《资治通鉴》、《史记》、《前后汉书》、《新旧唐书》等前朝史书。
7.一日,魏征又当众顶牛起来,太宗拂袖退朝,《资治通鉴》记载他对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显然,太宗对魏征的杀机已起。
8.关于王衍和杨芷的关系,无论《资治通鉴》还是《晋书》,抑或《通典》,《北史》,均无记载。
9.本着踵武前贤的心态,他穷尽十年时光为《资治通鉴》写了一部令自己满意的续纪。
10.刘墉学术比乃父刘统勋要强,先年瞧他有点内中不足,长于琐细案务,资治理事、胸怀大局比不上刘延清的。
读音:zī
[zī]
(1)(名)钱财;费用:~财|~本|工~|合~。
(2)(动)资助:~助。
(3)(动)提供:以~参考。
(4)姓。
(5)(名)资质:天~。
(6)(名)资格:~历|~望。
读音:zhì
[zhì]
(1)(动)治理
(2)(形)指安定或太平:~世。
(3)(名)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所|府~。
(4)(动)医治:~病。
(5)(动)消灭(害虫):~虫|~蝗。
(6)(动)惩办:~罪。
(7)(动)研究:~学。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