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儒
【拼音】:sàn rú
【注音】:ㄙㄢˋㄖㄨˊ
【结构】:散(左右结构)儒(左右结构)
【简体】:散儒
【繁体】:散儒
词语解释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平庸的儒者。散儒[sànrú]⒈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平庸的儒者。
引证解释⒈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引《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⒉平庸的儒者。引《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嘆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
网络解释散儒散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ànrú,是指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或平庸的儒者。
综合释义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平庸的儒者。《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嘆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不自检束的儒者。《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西京杂记.卷三》:「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网友释义散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ànrú,是指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或平庸的儒者。
汉语大词典(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2).平庸的儒者。《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国语辞典不自检束的儒者。散儒[sǎnrú]⒈不自检束的儒者。引《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西京杂记·卷三》:「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辞典修订版不自检束的儒者。《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西京杂记.卷三》:「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其他释义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2.平庸的儒者。
读音:sàn,sǎn
[sàn]
[ sàn ]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2.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
3. 排遣:散心。散闷(mèn)。
4.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 sǎn ]1. 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2. 分开的,分离的: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3. 零碎的:散碎。散装。散页。
4. 中医称药末:散剂。丸散膏丹。
读音:rú
[rú]
(1)(名)春秋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术|~生。
(2)(名)旧时指读书人:~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