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谋
【拼音】:tōng móu
【简体】:通谋
【繁体】:通謀
词语解释⒈ 共同策划。通谋[tōngmóu]⒈共同策划。
基础解释共同策划。
引证解释⒈ 共同策划。引:《淮南子·人间训》:“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若使吴蜀知人虚实,通谋并势,復俱送死,甚不易也。”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会道士赵清貺与公有瓜葛,亲与堂吏通谋,受人赂,诈许为之求官。”郭沫若《<孔雀胆>后记》:“我是和她通谋把穆哥王子毒死了的。”⒈共同策划。引《淮南子·人间训》:“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若使吴蜀知人虚实,通谋并势,復俱送死,甚不易也。”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会道士赵清貺与公有瓜葛,亲与堂吏通谋,受人赂,诈许为之求官。”郭沫若《<孔雀胆>后记》:“我是和她通谋把穆哥王子毒死了的。”
综合释义共同策划。《淮南子·人间训》:“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若使吴蜀知人虚实,通谋并势,復俱送死,甚不易也。”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会道士赵清貺与公有瓜葛,亲与堂吏通谋,受人赂,诈许为之求官。”郭沫若《<孔雀胆>后记》:“我是和她通谋把穆哥王子毒死了的。”通谋[tōngmóu]双方合谋协议。《汉书.卷七.昭帝纪》:「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
网友释义通谋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共同策划。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汉语大词典共同策划。《淮南子·人间训》:“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若使吴蜀知人虚实,通谋并势,复俱送死,甚不易也。”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会道士赵清贶与公有瓜葛,亲与堂吏通谋,受人赂,诈许为之求官。”郭沫若《〈孔雀胆〉后记》:“我是和她通谋把穆哥王子毒死了的。”
国语辞典⒈ 双方合谋协议。引:《汉书·卷七·昭帝纪》:「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通谋[tōngmóu]⒈双方合谋协议。引《汉书·卷七·昭帝纪》:「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
辞典修订版双方合谋协议。《汉书.卷七.昭帝纪》:「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
其他释义1.共同策划。
1.智一介武夫,只能战场拼杀,谋求进身,并不通谋略,不如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料敌制胜于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于股掌之中。
2.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3.目前他们在军方的羁押中,被控两项罪名:串通谋杀和试图毁尸灭迹。
4.窃思此等小人,犯罪之后,还敢私通情节,命人求情,若再暂留,设或与匪类相通,谋为不轨,那时为害不浅,防不胜防?因此问定口供,请王命在辕门外斩首。
5.任何语言都是反历程的通谋,在于他是一种共同性的企图,经过把历程分解成互不相关的小块来控制历程。
6.呼延廷与宋朝通谋,故令陛下纳降。
7.董璋檄书至,又有遗季良、廷隐及李肇书,诬之云,季良、廷隐与己通谋,召己令来。
8.虚伪意思表示在大陆法系民法中仅指“双方通谋为虚假意思表示”,内涵极为狭窄。
9.而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值得动用特警组吗?死了肯定会被当作普通谋杀案来处理,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10.一个自私而又狡诈的国家沉迷于制定欧洲通谋的黑暗计划.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móu
[móu]
(1)(名)主意;计谋;计策:阴~|足智多~。
(2)(名)(动)图谋;谋求:~生|~害。
(3)(名)(动)商议:不~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