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
【拼音】:cuò jīn
【注音】:ㄘㄨㄛˋㄐ一ㄣ
【结构】:错(左右结构)金(上下结构)
【简体】:错金
【繁体】:錯金
词语解释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错金[cuòjīn]⒈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
引证解释⒈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
网络解释错金错金是指一种金属丝镶嵌的工艺,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在《西京杂记》卷一和《后汉书·舆服志》有记载。
综合释义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错金[cuòjīn]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的特种工艺。
汉语大词典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
国语辞典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的特种工艺。错金[cuòjīn]⒈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的特种工艺。
其他释义1.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
1.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罗万象在手中。
2.也不知道是第十几滴血滴上去的时候,那些血珠一下子全被匕首吸收了,匕首的颜色也从之前的青铜状态,变成了错金银色。
3.“小吉金”里我偏爱鎏金、错金、烫金的盈掌小件,总觉得真金避邪,多一缕金色,心里多一分踏实,上上大吉。
4.如唐朝的螺钿镜、金银平脱镜、错金镶银镜等;汉代的透光镜等;战国时期的彩绘镜、透雕镜、金银错镜等。
5.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
6.崇隆崔巍,纷错金玉;觚棱相翔,栖爵竞逐。
7.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错金银青铜器及器物上镂刻工整的长篇铭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
8.修长的鼻嘴,两根长长的须毛无风自动,自然分与两边脸颊,头顶一对鹿角,分叉指天,与中间的皇冠交错,金光最盛。
9.两汉时期的薰炉是一种焚香的用具,不少薰炉在制作上非常考究,外表鎏金或错金银,显得异常高雅瑰丽。
10.如果改用错金银的话,就会平滑很多了!
读音:cuò
[cuò]
(1)(形)不对;过失:~字。
(2)(形)交叉:~落。
(3)(动)互相摩擦:~牙。
(4)(动)岔开;相互避让:~开。
(5)(形)坏、差(用于否定式):这个戏挺不~。
(6)(名)磨玉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
(7)(动)打磨玉石:攻~。
(8)涂饰镶嵌(金、银等):~金。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