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手
【拼音】:pěng shǒu
【注音】:ㄆㄥˇㄕㄡˇ
【结构】:捧(左右结构)手(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拱手。表示敬意。捧手[pěngshǒu]⒈拱手。表示敬意。
引证解释⒈拱手。表示敬意。引《文选·班固<东都赋>》:“捧手欲辞。”李善注引《孔子三朝记》:“孔子受业而有疑,捧手问之,不当避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丧家)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唐张继《送张中丞归使幕》诗:“满臺簪白笔,捧手恋清辉。”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启超﹞行年十七,始获捧手於南海康先生之门。”亦用以形容无所事事。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天启圣聪》:“时次揆归德代为政,羣贤辐輳其门。末相山阴,捧手受成而已。”
综合释义拱手。表示敬意。《文选·班固<东都赋>》:“捧手欲辞。”李善注引《孔子三朝记》:“孔子受业而有疑,捧手问之,不当避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丧家)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唐张继《送张中丞归使幕》诗:“满臺簪白笔,捧手恋清辉。”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启超﹞行年十七,始获捧手於南海康先生之门。”亦用以形容无所事事。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天启圣聪》:“时次揆归德代为政,羣贤辐輳其门。末相山阴,捧手受成而已。”
汉语大词典拱手。表示敬意。《文选·班固〈东都赋〉》:“捧手欲辞。”李善注引《孔子三朝记》:“孔子受业而有疑,捧手问之,不当避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丧家)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唐张继《送张中丞归使幕》诗:“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辉。”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启超﹞行年十七,始获捧手于南海康先生之门。”亦用以形容无所事事。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天启圣聪》:“时次揆归德代为政,群贤辐辏其门。末相山阴,捧手受成而已。”
其他释义1.拱手。表示敬意。
1.捧手雪来吹,往那天上吹,云彩在潆洄,吹,往那相思海边吹,思念被包围。
2.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揲然意下,捧手欲辞。
3.依偎在怀里,两情共相惜,三生缘分定,四海永今生,无怨亦无悔,留下满真情,妻爱你一世,把你捧手心,久长天可鉴,实心过一生。七月二十日,真心表真情,妻应更爱惜,美满更甜蜜。
4.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www。chazidian。com/zj-319603/查字典造句网]
5.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zj-319603/)
读音:pěng
[pěng]
(1)(动)用双手托:~着米。
(2)(量)用手能捧的东西:一~米。
(3)(动)奉承人或代人吹嘘:~场。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