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
【拼音】:tài cù
【注音】:ㄊㄞˋㄘㄨˋ
【结构】:太(独体结构)蔟(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亦作'太簇'。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基础解释亦作/'太簇/',见/'太蔟/'。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引证解释⒈亦作“太簇”。⒉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引《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淮南子·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⒊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引《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
网络解释太蔟太蔟,拼音tàicù,指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综合释义亦作“太簇”。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淮南子·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
网友释义太蔟,拼音tàicù,指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汉语大词典亦作“太簇”。(1).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淮南子·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2).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
其他释义1.亦作'太簇'。2.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3.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1.然以林钟之实五百四十,而乃以为六百四十,林钟、太蔟之实以其长自乘,则声虽有,小同于黄钟之宫耳。
读音:tài
[tài]
(1)(形)高;大:~湖|~庙。
(2)(形)极;最:~阳。
(3)(形)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师。
(4)(副)表示程度过分:汤~热;烫嘴。
(5)(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这方案~好了。
(6)(副)很;用于否定:不~好。
(7)(Tài)姓。
读音:cù
[cù]
(名)蚕蔟;供蚕吐丝作茧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