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鞘
【拼音】:biān shāo
【注音】:ㄅ一ㄢㄕㄠ
【结构】:鞭(左右结构)鞘(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鞭鞘[biānshāo]⒈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亦借指鞭子。
引证解释⒈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亦借指鞭子。鞘,一本作“梢”。引《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韩咎﹞还营下马,觉鞭重,见有緑锦囊,中有短卷书,著鞭鞘,皆不知所从来。”唐韩偓《重游曲江》诗:“惆悵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宋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塘》词:“花扑鞭鞘,风吹衫袖,马蹄初趁新装。”
网络解释鞭鞘鞭鞘,汉语词语,在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综合释义《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韩咎﹞还营下马,觉鞭重,见有緑锦囊,中有短卷书,著鞭鞘,皆不知所从来。”唐韩偓《重游曲江》诗:“惆悵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宋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塘》词:“花扑鞭鞘,风吹衫袖,马蹄初趁新装。”鞘,一本作“梢”。
汉语大词典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亦借指鞭子。《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韩咎﹞还营下马,觉鞭重,见有绿锦囊,中有短卷书,著鞭鞘,皆不知所从来。”唐韩偓《重游曲江》诗:“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宋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塘》词:“花扑鞭鞘,风吹衫袖,马蹄初趁新装。”鞘,一本作“梢”。
其他释义1.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亦借指鞭子。
1.在五峰和五峰的周边,有许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张皮匠留下的鞭鞘。
2.分析表明,采用系统控制高层建筑的鞭鞘效应是积极有效的措施。
3.据了解,李庄有做皮货手艺的传统,例如鞭鞘、牛马鞍子等,受此影响,李庄人开始涉足一些牲畜干农活用的绳套。
4.内侍二人执之,鞭鞘红丝而渍以蜡。
5.院子里的杆子上,墙头上,到处都挂着皮子,更有半成品马套、鞭鞘、红缨鞍具,一律挑在院子的皮绳和木杠上。
6.为首的那个女人鞭鞘儿指着黄罗武“从哪里来的绺子?说!”。
7.李落沙招势不变,左手微一翻腕,仍拿鞭鞘。
读音:biān
[biān]
(1)(名)鞭子;赶牲口的用具:皮~。
(2)(名)古代的一种兵器;用铁做成;有节:钢~|竹节~。
(3)(名)成串的爆竹:~炮。
(4)(动)鞭打:~马。
读音:qiào,shāo
[shāo]
[ qiào ]1. 装刀、剑的套子:刀鞘。剑鞘。
[ shāo ]1. 拴在鞭子末端的细皮条:鞭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