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注音】:ㄏㄜˊㄕˋㄅ一ˋ
【结构】:和(左右结构)氏(独体结构)璧(上下结构)
【简体】:和氏璧
【繁体】:和氏璧
词语解释和氏璧Héshìbì。(1)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和氏璧[héshìbì]⒈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例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英HeShiBi;
基础解释战国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监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亦称为和璧。
引证解释⒈《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誑,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誑,而刖其右足。参见“完璧归赵”。引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亦省称“和璧”。《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南朝梁沉约《咏帐》:“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清姚鼐《咏古》:“和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
网络解释和氏璧(古代美玉名称)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综合释义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监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誑,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亦省称“和璧”。《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南朝梁沉约《咏帐》:“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清姚鼐《咏古》:“和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完璧归赵”。
汉语大词典《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亦省称“和璧”。《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南朝梁沈约《咏帐》:“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清姚鼐《咏古》:“和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完璧归赵”。
国语辞典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和氏璧[héshìbì]⒈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辞典修订版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监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战国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监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亦称为和璧。
其他释义《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楚人卞和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的玉匠说是石头,被以欺诳罪斩去左足;后献给继位的武王,又被斩去右足。文王即位,卞和因蒙冤受屈而抱璞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剖璞,终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1.嗯,是呀,古人说的怀璧之罪,到时候,就很麻烦了,这个和氏璧原本就是一个惹祸的东西!估计这个公主也不想要了,所以才会让它出土的吧!
2.蔺相如有自信,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自信,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自信,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3.蔺相如有信心,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信心,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信心,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4.传说中东方大陆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开山时发掘出了一块玉石,后来被人叫做和氏璧,史记中有传,和氏璧乃天下所共传之宝。
5.后来王莽意图篡位,派弟王舜往长乐宫向孝元太后索璧,给孝元太后怒摔地上,致摔缺了一角,王莽命人把缺角以贾金镶补上去,使和氏璧又多添“玉体金角”。
6.后来王莽意图篡位,派弟王舜往长乐宫向孝元太后索璧,给孝元太后怒摔地上,致摔缺了一角,王莽命人把缺角以黄金镶补上去,使和氏璧又多了“玉体金角”。
7.,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成为皇帝玺作为传国玉玺,并由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8.和氏璧、木牛流马、明朝北京诡异爆炸案、玛雅、通古斯……
9.“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发现了一块美玉“和氏璧”,秦王假意以十五个城池,来换取这块宝玉。
10.几经周折,始皇一统天下,多方搜求,最后寻得和氏璧。
读音:hé,hè,huó,huò,hú
[hé]
[ hé ]1.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2.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3.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5.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6.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7.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8.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10. 姓。
[ hè ]1.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 huó ]1.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 huò ]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 hú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读音:shì,zhī
[shì]
[ shì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 zhī ]1. 〔阏(yān)氏〕见“阏”。
2. 〔月氏〕见“月”。
读音:bì
[bì]
(名)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美玉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