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夫
【拼音】:yě fū
【注音】:一ㄝˇㄈㄨ
【结构】:也(独体结构)夫(独体结构)
【简体】:也夫
【繁体】:也夫
词语解释语气助词。表感叹。也夫[yěfū]⒈语气助词。表感叹。
引证解释⒈语气助词。表感叹。引《国语·晋语五》:“靡筓之役,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宋欧阳修《读李翱文》:“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义犬》:“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鲁迅《花边文学·刀式辩》:“文学家看小说,并且豫备抄袭的,可谓关系密切的了,而且如此粗心,岂不可叹也夫!”
网络解释也夫也夫是汉语词汇,拼音ㄜˇㄈㄨ,解释为语气助词表感叹。
综合释义语气助词。表感叹。《国语·晋语五》:“靡筓之役,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宋欧阳修《读李翱文》:“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义犬》:“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鲁迅《花边文学·刀式辩》:“文学家看小说,并且豫备抄袭的,可谓关系密切的了,而且如此粗心,岂不可叹也夫!”也夫[yěfū]咏叹之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臧之服,不称也夫。」;清、唐彪《读书作文谱·文中用字法》:「也夫,顺落而带咏叹之辞。」
网友释义也夫是汉语词汇,拼音ㄜˇㄈㄨ,解释为语气助词表感叹。
汉语大词典语气助词。表感叹。《国语·晋语五》:“靡笄之役,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宋欧阳修《读李翱文》:“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义犬》:“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鲁迅《花边文学·刀式辩》:“文学家看小说,并且豫备抄袭的,可谓关系密切的了,而且如此粗心,岂不可叹也夫!”
其他解释咏叹之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臧之服,不称也夫。」;清、唐彪《读书作文谱·文中用字法》:「也夫,顺落而带咏叹之辞。」
其他释义1.语气助词。表感叹。
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3.出者有隐者之心,处者有出者之情,皆惑也。夫出而不决,为忠不彻;处而不果,是谓大惑。噫!大惑不除,虽处于幽岩深壑之间,何异市朝。
4.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5.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遗患,我之谓也夫。
6.月者大臣之体也,夫穷高则危,太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7.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8.昔者吾先君桓公,明君也,而管仲贤相也。夫以贤相佐明君,而东门防全也。古者不为,殆有为也。
9.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10.此何言也!夫以当今丧乱,而绩乃能立义捐家,情节之重,虽古烈士无以过,乃欲以猜嫌害之?燕、赵之士闻之,谓我直相聚为贼,了无意识。
读音:yě
[yě]
(1)(助)〈书〉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
(2)(助)〈书〉表示疑问或反对的语气:何~?|是可忍;孰不可忍~?
(3)(助)〈书〉表示句中的停顿:不道之行~;天下为公。
(4)(副)同样:水库可以发电;~可以养鱼。
(5)(副)叠用;强调两事并列式对待:他~会种地;~会打铁。
(6)(副)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不以某种情形为条件:你去我~去;你不去我~不去。
(7)(副)表示转折或让步(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我虽然没看过;~听人说过|即使你不说;我~知道。
(8)(副)表示委婉:倒~罢了|~只好如此。
(9)(副)表示强调(常跟上文的‘连’字呼应):连爷爷~乐得合不拢嘴。
读音:fū,fú
[fū]
[ fū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3. 〔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c.旧时妻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 fú ]1.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2.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3.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