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散
【拼音】:huáng sàn
【注音】:ㄏㄨㄤˊㄙㄢˋ
【结构】:黄(上中下结构)散(左右结构)
【繁体】:黃散
词语解释1.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2.指黄色药粉。黄散[huángsàn]⒈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⒉指黄色药粉。
基础解释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指黄色药粉。
引证解释⒈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引《晋书·陈寿传》:“杜预将之镇,復荐之於帝,宜补黄散。”唐卢照邻《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⒉指黄色药粉。引汉刘向《列仙传·崔文子》:“文拥朱幡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蜀卖黄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
网络解释黄散黄散:黄散
综合释义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晋书·陈寿传》:“杜预将之镇,復荐之於帝,宜补黄散。”唐卢照邻《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指黄色药粉。汉刘向《列仙传·崔文子》:“文拥朱幡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蜀卖黄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黄散[huángsàn]
汉语大词典(1).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晋书·陈寿传》:“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唐卢照邻《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2).指黄色药粉。汉刘向《列仙传·崔文子》:“文拥朱幡系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蜀卖黄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须子桃花府,皆有良效者也。”《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
1.结论以壳聚糖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成膜材料制备如意金黄散膜剂柔性更好,大黄酸体外缓释效果更明显。
2.用金黄散,再加上我自拟的用芒硝三两,灌于纱布袋中敷于红肿处,此方法能加速消退炎症。
3.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鱼石脂软膏或三黄散等,应用碘胺药或抗生素。
4.为减轻疼痛、消肿,肿胀部位还可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
5.常与清热息风止痉药配伍,如牛黄散,治小儿惊痫,痉挛抽搐,即以本品与朱砂、天竺黄、钩藤等配用。
6.目的对猴枣牛黄散中的牛黄进行定性、定量的控制。
7.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猴枣牛黄散中牛黄的质量。
8.目的观察金黄散治疗化疗后静脉炎疗效。
9.佳音瞳孔迅速缩小,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金色的光奔驰而来,金黄散去,佳音已经不见了。
10.他径自来到石桌上,一手轻拂,金黄散去,露出一枚碧玉戒指,他拿起,往手指上一套,并没有什么特别。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sàn,sǎn
[sàn]
[ sàn ]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2.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
3. 排遣:散心。散闷(mèn)。
4.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 sǎn ]1. 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2. 分开的,分离的: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3. 零碎的:散碎。散装。散页。
4. 中医称药末:散剂。丸散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