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府
【拼音】:zhì fǔ
【注音】:ㄓˋㄈㄨˇ
【结构】:制(左右结构)府(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制府zhìfǔ。(1)即制置司衙门,掌军务。制府[zhìfǔ]⒈即制置司衙门,掌军务。例制府檄下。(制置司官署的[通缉]公文发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英armyheadquarter;
基础解释即制置司衙门,掌军务制府檄下。
引证解释⒈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引《宋史·叛臣传中·李全》:“全请于制府曰:‘每恨泗州阻水,今如平地矣,请取东西城自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俄,至一辕门,儼如制府衙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至于月饷、职衔、关防,等学生回襄阳后一方面向制府大人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为乞请。”
网络解释制府制府,读音为zhìfǔ,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制置司衙门,掌军务。
综合释义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宋史·叛臣传中·李全》:“全请于制府曰:‘每恨泗州阻水,今如平地矣,请取东西城自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俄,至一辕门,儼如制府衙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至于月饷、职衔、关防,等学生回襄阳后一方面向制府大人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为乞请。”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制置司官署的[通缉]公文发下。)——宋·文天祥《后序》
汉语大词典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宋史·叛臣传中·李全》:“全请于制府曰:‘每恨泗州阻水,今如平地矣,请取东西城自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俄,至一辕门,俨如制府衙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至于月饷、职衔、关防,等学生回襄阳后一方面向制府大人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为乞请。”
其他释义1.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
1.“秋帆制府爱古怜才,人所共仰,其交和矊,慑于权势,未能泥而不滓,亦人所共知。
读音:zhì
[zhì]
(1)(动)制造:~版|~币|~表|~革|~件|~冷|~品|~钱|~糖|~图|~药。
(2)(动)拟定;规定:~定|因地~宜。
(3)(动)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伏|管~。
(4)(名)制度:法~|所有~。
读音:fǔ
[fǔ]
(1)(名)旧时称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称国家政权机关:官~|政~。
(2)(名)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
(3)(名)旧时称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称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元首~|总统~。
(4)敬辞;尊称对方的家:贵~。
(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济南~。
(6)(Fǔ)姓。〈古〉又同“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