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
【拼音】:è lún chūn zú
【注音】:ㄜˋㄌㄨㄣˊㄔㄨㄣㄗㄨˊ
【简体】:鄂伦春族
【繁体】:鄂倫春族
词语解释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人口约七千。鄂伦春族[èlúnchūnzú]⒈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人口约七千。
引证解释⒈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人口约七千。
网络解释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汉语大词典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人口约七千。
国语辞典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七千,主要聚居于二处:一、住在黑龙江、合江二省中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南鄂伦春,多畜马,俗称「使马部」。二、住在嫩江省西北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北鄂伦春,多畜驯鹿(四不像),俗称「使鹿部」或「驯鹿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本以狩猎为生,现在科技、文教均已迅速发展。信仰萨满教。人死用棺木架置树上风葬。鄂伦春族[èlúnchūnzú]⒈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七千,主要聚居于二处:一、住在黑龙江、合江二省中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南鄂伦春,多畜马,俗称「使马部」。二、住在嫩江省西北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北鄂伦春,多畜驯鹿(四不像),俗称「使鹿部」或「驯鹿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本以狩猎为生,现在科技、文教均已迅速发展。信仰萨满教。人死用棺木架置树上风葬。
辞典修订版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七千,主要聚居于二处:一、住在黑龙江、合江二省中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南鄂伦春,多畜马,俗称「使马部」。二、住在嫩江省西北部兴安岭山区的是北鄂伦春,多畜驯鹿(四不像),俗称「使鹿部」或「驯鹿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本以狩猎为生,现在科技、文教均已迅速发展。信仰萨满教。人死用棺木架置树上风葬。简称为「鄂伦族」,也称为「俄伦春族」。
法语Oroqen
其他释义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
1.黑龙江以汉族为主,其他的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哈尔族、鲜卑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俄罗斯族。
2.赞达仁,也称赞达勒,是歌曲、歌谣的意思,它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体裁形式之一,是类似于汉族山歌、小调一类歌曲体裁的统称。
3.因此,不论是从文化多元的视角还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对鄂伦春族的桦皮船进行保护和传承都是极为必要和紧迫的。
4.游戏作为鄂伦春人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蕴涵着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独特的教育功能。
5.笔者运用民族音乐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对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作历史性与历时性的双重比较研究。
6.另外还有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微缩景观展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兴安岭鄂伦春族曾居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仓舍”、蒙古族游牧帐房、朝鲜族茅草屋等。
7.另外还有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微缩景观展示,展示大兴安岭鄂伦春族曾居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仓舍”、蒙古族游牧帐房、朝鲜族茅草屋、满族建筑。
8.土著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和赫哲族,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
9.鄂伦春族是当今世界罕能延续下来的狩猎民族之一,有关鄂伦春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0.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使用桦树皮的历史很长,至今不同程度保留有桦树皮文化特征。
读音:è
[è]
(1)(名)湖北省的别称。
(2)(名)姓。
读音:lún
[lún]
(1)(名)人伦:~常|五~|天~。
(2)(名)条理;次序:~次。
(3)(名)同类;同等:不~不类|比拟不~|英勇绝~。
(4)(名)(Lún)姓。
读音:chūn
[chūn]
(1)(名)春季;一年的第一季。
(2)(名)男女情欲:~情。
(3)(名)姓。
读音:zú
[zú]
(1)(名)家族
(2)(名)古代的一种酷刑;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刑。
(3)(名)种族;民族:汉~。
(4)(名)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