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儿
【拼音】:huáng yīng ér
【注音】:ㄏㄨㄤˊ一ㄥㄦˊ
【结构】:黄(上中下结构)莺(上下结构)儿(独体结构)
【繁体】:黃鶯兒
词语解释黄鹂。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黄莺儿[huángyīngér]⒈黄鹂。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基础解释黄鹂。词牌名。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引证解释⒈黄鹂。引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鶯儿,莫教枝上啼。”许杰《惨雾》上:“喜鸣的黄莺儿飞过时,正直的投下一个黑影。”⒉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⒊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网络解释黄莺儿黄莺儿,词牌名,为柳永创调,即咏黄莺儿。又名“黄莺儿令”“黄婴儿”“水云游”。以柳永《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为正体,双调九十六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等变体。代表词作有晁补之《黄莺儿·南园佳致偏宜暑》等。
综合释义黄鹂。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鶯儿,莫教枝上啼。”许杰《惨雾》上:“喜鸣的黄莺儿飞过时,正直的投下一个黑影。”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
汉语大词典(1).黄鹂。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许杰《惨雾》上:“喜鸣的黄莺儿飞过时,正直的投下一个黑影。”(2).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3).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其他释义1.黄鹂。2.词牌名。因北宋柳永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3.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1.山水清渺渺,故乡诗意好,相信鸽子飞翔的天空充满微笑。江南风情赛南海,满满的故事里写着路迢迢。夏日清风徐徐,姑娘欢歌笑语,清风掠过你的发梢,燕子呢喃,黄莺儿啼叫,时光匆匆地脚步里记录了无限美好。
2.这只黄莺儿按巴黎价格折兑成中国银洋大约五六百块钱,杜月笙用五六百块钱交了一个甘愿肝脑涂地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体。
3.桐英叫人问过黄莺儿,知道是真的,便答应了,还送了一份重礼相贺,又让妻子为黄莺儿备些妆奁。
4.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5.五四以后,写白话诗的风气颇盛。我曾说过,一个青年,到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候,只要会说白话,好像就可以写白话诗。我的第一首情诗,题为。梁实秋
6.山水清渺渺,故乡诗意好,相信鸽子飞翔的天空充满微笑。江南风情赛南海,满满的故事里写着路迢迢。夏日清风徐徐,姑娘欢歌笑语,清风掠过你的发梢,燕子呢喃,黄莺儿啼叫,时光匆匆地脚步里记录了无限美好。 网
7.这一科的题目是“子曰贫而无谄”,有人就此作《黄莺儿》词:“命题在意中,轻贫儒,重富翁。
8.这一科的题目是“子曰贫而无谄”,有人就此作《黄莺儿》词:“命题在意中,轻贫儒,重富翁。(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137513/造句网)
9.五四以后,写白话诗的风气颇盛。我曾说过,一个青年,到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候,只要会说白话,好像就可以写白话诗。我的第一首情诗,题为。梁实秋(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yīng
[yīng]
(名)鸟类的一种;吃昆虫;是益鸟:~歌燕舞。
读音:ér
[ér]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