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
【拼音】:lòu wǎng
【词性】:名词、成语。
【简体】:漏网之鱼
【繁体】:漏網之魚
词语解释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⒈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网友释义漏网之鱼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该成语指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常比喻侥幸逃脱的敌人和罪犯。含贬义,漏网之鱼多作宾语,也作主语。
国语辞典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张景《飞丸记.第一三出》:「著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著实挨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也作「漏网游鱼」、「漏网鱼」。漏网之鱼[lòuwǎngzhīyú]⒈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张景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也作「漏网游鱼」、「漏网鱼」。引《飞丸记·第一三出》:「著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著实挨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成语解释漏网之鱼
辞典修订版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张景《飞丸记.第一三出》:「着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着实捱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也作「漏网游鱼」、「漏网鱼」。
辞典简编版比喻侥幸逃脱的人。 【造句】上级决定严办此次事件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成语词典版01.《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希周道︰『承娘子志节自许,吾死亦瞑目。万一为漏网之鱼,苟延残喘,亦誓愿终身不娶,以答娘子今日之心。』」02.元.郑庭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03.《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担渴担饥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04.《儒林外史.第五回》:「幸得衙门后身紧靠着北城,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位系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05.《镜花缘.第六六回》:「二来自离本国,已如漏网之鱼,岂肯仍投火坑。」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其他释义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1.严打中的这条漏网之鱼终被公安局逮捕。
2.这个漏网之鱼万万没想到,公安干警在飞机上出现在他的面前。
3.而在这个网络以外,我们还可以搜寻到德国、意大利、芬兰、希腊、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土耳其报纸的英文网,而且还有些漏网之鱼。
4.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被擒获。
5.一听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窜隐匿,有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
6.尽管沃德进行了大范围的采访,但仍有漏网之鱼。
7.火锅在我们呼天呛地面红耳赤地蚕食鲸吞后,很快就只剩沧海一粟,和少数的漏网之鱼。
8.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9.如此多的政府机构负责管辖那么多的生产者,一些不法经营者难免就会成为漏网之鱼。
10.于是这支大明最骁悍的部队疾驰在蓟州前进京师的官道上,惶惶如漏网之鱼,全无半分精锐的神气。
读音:lòu
[lòu]
(1)(动)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
(2)(动)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锅~了|那间房子~了。
(3)(名)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尽更深。
(4)(名)泄漏:走~风声。
(5)(名)遗漏:挂一~万|这一行~了两个字。
读音:wǎng
[wǎng]
(1)(名)捕鱼鳖鸟兽的工具
(2)(名)像网一样的东西:~兜|~巾。
(3)(形)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法~|~络。
(4)(动)用网捕捉:~鱼|~鸟。
(5)(动)像网似的笼罩着:罗~|天~恢恢。
读音: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yú
[]
(1)(名)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白|~鳔|~叉|~池|~翅|~虫|~唇|~刺|~冻儿|~肚|~饵|~粉|~缸|~狗|~鼓|~花|~胶|~具|~口|~类|~鳞。
(2)(Y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