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拼音】:gōng chě pǔ
【注音】:ㄍㄨㄥㄔㄜˇㄆㄨˇ
【结构】:工(独体结构)尺(独体结构)谱(左右结构)
【简体】:工尺谱
【繁体】:工尺譜
词语解释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工尺谱[gōngchěpǔ]⒈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晩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燕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引证解释⒈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晚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讌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网络解释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汉语大词典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晚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宴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国语辞典工尺谱[gōngchěpǔ]⒈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
辞典修订版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其他释义1.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晩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燕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1.丽江洞经音乐传承方式有谱传,纳西族用中国传统乐谱“工尺谱”记录唐宋元词曲音乐及道教科仪音乐。
2.看得懂工尺谱,钻研过十番乐,吹、唱、说、打击都能露两手。
3.张庄音乐会所用曲谱为工尺谱,但与周边地区僧传曲谱多少有些差异。
4.通过念唱工尺谱这一关的筛选后,会里请通过筛选的新人吃顿酒饭,他们就算会里的正式成员了。
5.另一种是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在宋代初期资料中有所记载,与西方的首调记谱法类似。
6.张庄音乐会所用曲谱为工尺谱,但与周边地区僧传曲谱多少有些差异。[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62717/造句]
7.看得懂工尺谱,钻研过十番乐,吹、唱、说、打击都能露两手。(www.chazidian.com/zj-62717/造句网)
读音:gōng
[gōng]
(1)(名)工人和工人阶级:矿~|钳~|瓦~|技~|女~|~农联盟。
(2)(名)工作;生产劳动:做~|上~|加~|勤~俭学|省料又省~。
(3)(名)工程:动~|竣~。
(4)(名)工业:化~(化学工业)|~交系统(工业交通系统)。
(5)(名)一个工人或农民一个劳动日的工作:砌这道墙要六个~。
(6)(名)(~儿)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做~。
(7)(名)长于;善于:~诗善画。
(8)(名)精巧;精致:~巧|~稳。
(9)(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3”。参看〖工尺〗。
读音:chǐ,chě
[chě]
[ chǐ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2.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3.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戒尺。
4. 形容微少或短小:尺布。咫尺天涯。
[ chě ]1.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读音:pǔ
[pǔ]
(1)(动)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表格或其他比较整齐的形式;编辑起来供人参考的书:年~|食~。
(2)(名)用来指导练习的格式或图形:画~|棋~。
(3)(名)曲谱:歌~|乐~。
(4)(动)就歌词配曲。
(5)(名)(~儿)大致的标准;把握:心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