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之药
【拼音】:kǔ kǒu zhī yào
词语解释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网友释义苦口之药,汉语成语,拼音是kǔkǒuzhīyào,意思是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出自《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出处是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1.杨伟名这篇万言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报忧’重于‘报喜’,因之怀感所及,似颇多‘苦口之药’与‘逆耳之言’”。
2.无论是否天性,真正愿食苦口之药者鲜,悦闻逆耳之言者寡。
3.儿勿多事,儿知母之苦乎?心中之苦已是难受,若再饮苦口之药,不将苦死耶?
4.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药;朽烂之材,不受雕镂之饰。葛洪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苦口之药造句
5.《清史稿·食货志二》:“初年摊之一甲一里,次年摊之二甲二里,各年差徭多寡不等,即里甲认派苦口之药。”
读音:kǔ
[kǔ]
1.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苦。苦胆。苦瓜。
2. 感觉难受的:苦境。苦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环境)。苦闷。含辛茹苦。吃苦耐劳。苦恼。
3. 为某种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①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②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
4. 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口婆心。刻苦。苦心孤诣。
5. 使受苦:那件事可苦了你啦!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yào
[yào]
(1)(名)治病、治病虫害的物品。
(2)(名)某些有化学作用的物质:火~|炸~。
(3)(动)〈书〉用药治疗:不可救~。
(4)(动)用药毒死:~老鼠|~虫子。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