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之国
【拼音】:sì zhàn
【词性】:成语。
【简体】:四战之国
【繁体】:四戰之國
词语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⒈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网友释义四战之国指古代赵国,出自《东周列国志》第93回:“(赵)武灵王自念赵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赵国去。齐国趁机收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
国语辞典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的地方。《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卷八○.乐毅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也作「四战之地」。四战之国[sìzhànzhīguó]⒈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的地方。也作「四战之地」。引《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卷八〇·乐毅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成语解释四战之国
辞典修订版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的地方。《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卷八零.乐毅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也作「四战之地」。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的地方。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卷八十˙乐毅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亦作四战之地。
出处《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1.囗中八,乃四战之国、四分之邦、喘息之象。
2.仅此一点,中原四战之国无法匹敌也。
3.赵葱虽是王族公子,然赵国自立国起便是四战之国,公室子弟大多都是有一身武艺,面对对方将领也是毫无畏惧。
4.魁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
5.至于韩国,虽也有机会,然四战之国,终无机会。
6.囗中八,乃四战之国、四分之邦、喘息之象。【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95325/四战之国造句】
7.至于韩国,虽也有机会,然四战之国,终无机会。(www.chazidian.com/zj-195325/查字典四战之国造句)
读音:sì
[sì]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数目:~个|~位。
(3)姓。
(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读音:zhàn
[zhàn]
(1)(动)作战、战争、战斗。
(2)(动)进行战争或战斗。
(3)(动)泛指斗争。
(4)(动)发抖:寒~|打~|胆~心惊。
读音: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guó
[]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