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
【拼音】:sòng zǐ
【注音】:ㄙㄨㄥˋㄗˇ
【结构】:宋(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于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指宋玉。
基础解释《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于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指宋玉。
引证解释⒈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引《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殷本纪》云:舜封契於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是生令淑,观《礼》敦《诗》。声超宋子,德茂邢姨。”⒉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引《荀子·正论》:“宋子有见於少,无见於多。”杨倞注:“宋子,名鈃,宋人也,与孟子同时。”《荀子·天论》:“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⒊指宋玉。参见“宋玉”。引明高启《秋怀》诗之十:“宋子悲已多,潘生叹弥深。”
网络解释宋子宋子,指王侯之女,即古时诸侯国公主等。语出《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综合释义《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於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是生令淑,观《礼》敦《诗》。声超宋子,德茂邢姨。”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荀子·正论》:“宋子有见於少,无见於多。”杨倞注:“宋子,名鈃,宋人也,与孟子同时。”《荀子·天论》:“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指宋玉。明高启《秋怀》诗之十:“宋子悲已多,潘生叹弥深。”参见“宋玉”。
汉语大词典(1).《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于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是生令淑,观《礼》敦《诗》。声超宋子,德茂邢姨。”(2).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荀子·正论》:“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杨倞注:“宋子,名钘,宋人也,与孟子同时。”《荀子·天论》:“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3).指宋玉。明高启《秋怀》诗之十:“宋子悲已多,潘生叹弥深。”参见“宋玉”。
其他释义1.《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于商,赐姓曰子。是……宋,子姓也。'后因以'宋子'借指王侯之女。2.指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3.指宋玉。
1.当年的税警总团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高级军官全部由宋子文亲自网罗,亲手提拔。
2.宋子阳不容分说将他的上衣撩起,一眼便看见了他腰部的伤口,虽然经过了简单的包扎,可是,依旧在朝外流着血。
3.宋子阳一反手,嘴角带着疏懒的浅笑,缓缓将茶杯从李达的脑门上浇了下去。
4.宋子文档案有几十盒,每盒都有数以百计的文件,其中大量是英文档案,中文档案有很多是手写稿,字迹辨认很困难。
5.宋子雪来自徽州省著名的武术之乡蚌珠市,她的祖爷爷便是鼎鼎大名的宋门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宋国宾大师。
6.两电说明,宋子文筹款艰难,既忧且累,以致成病,全亏宋美龄从中慰解。
7.其实宋子文在处理有关史迪威来华的问题上是相当慎重和谨慎的,在与蒋介石的往返电文中都是据实相告,甚至“将英文原文奉达,俾不失其措辞之确切本意”。
8.唐玄宗好祈坛,梦玄元皇帝;宋子业耽淫戏,梦女子相骂;谢眺梦中得句,李白梦笔生花,皆忧乐存心之所致也。
9.宋子玉凝神静气,捏着牛毛银针的针箍,手指轻捻,分别在每个穴道上或深或浅的刺了进去。
10.肖华听着宋子文他们说的话,脸上死眉瞪眼、惨然不乐。
读音:sòng
[sòng]
(1)(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代。
(2)(名)朝代。
(3)(名)姓。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