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衣
【拼音】:róng yī
【注音】:ㄖㄨㄥˊ一
【结构】:戎(半包围结构)衣(独体结构)
【简体】:戎衣
【繁体】:戎衣
词语解释戎衣róngyī。(1)军服、战衣。戎衣[róngyī]⒈军服、战衣。英militaryuniform;
基础解释军服、战衣。
引证解释⒈军服,战衣。引《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紂。”一说谓用兵伐殷。《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边声乱羌笛,朔风捲戎衣。”明徐渭《龛山凯歌》之一:“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时则军出万全,俟其大时则一戎衣而成帝业。”⒉指军旅之事;兵事。引唐李涉《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復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李準主张劝諭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
网络解释戎衣戎衣,汉语词汇。
释义1、指军服、战衣。2.指军旅之事;兵事。
综合释义军服,战衣。《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紂。”一说谓用兵伐殷。《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边声乱羌笛,朔风捲戎衣。”明徐渭《龛山凯歌》之一:“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时则军出万全,俟其大时则一戎衣而成帝业。”指军旅之事;兵事。唐李涉《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復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李準主张劝諭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戎衣[róngyī]军服。《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着锦衣脱去戎衣。」
汉语大词典(1).军服,战衣。《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一说谓用兵伐殷。《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边声乱羌笛,朔风捲戎衣。”明徐渭《龛山凯歌》之一:“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绶着戎衣。”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时则军出万全,俟其大时则一戎衣而成帝业。”(2).指军旅之事;兵事。唐李涉《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说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复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李准主张劝谕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
国语辞典军服。戎衣[róngyī]⒈军服。引《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著锦衣脱去戎衣。」近戎服英语militaryuniform
辞典修订版军服。《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着锦衣脱去戎衣。」
其他释义1.军服,战衣。2.指军旅之事;兵事。
1.其见短刀正面敌不过戎衣士兵,便开始使用暗器,专瞄着眼睛投放。
2.湖北新军身躯精壮、戎衣整齐、军械精良,马步、、枪炮各兵种技艺娴熟,攻防战术运用得当。
3.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4.又新创御弹戎衣、机器兵。
5.相携红袖非春意,满座戎衣甚霸图。
6.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7.马悍立即向马夫打了个唿哨,接过小石子抛来的戎衣,匆匆着衣而去。
8.该俑俑头戴尖顶盔帽,仅露脸部,上身肩甲戎衣,下着战裙,长靴踏蹬,左手作牵缰状,右手置于腹前;马亦披甲,背部还设有鞍,呈现出上战场的场面。
9.冷雨飘飞戎衣透铁甲斜摇蛟龙游。
10.保存较好的是一件形制独特的彩绘骑甲马俑,有些许色彩,头戴尖顶盔帽,上身肩甲戎衣,长靴踏蹬,左手牵韁状,右手置于腹前。
读音:róng
[róng]
(1)(名)兵器;武器:兵~。
(2)(名)军事;军队:~马|~装。
(3)(名)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
(4)(名)姓。
读音:yī,yì
[yī]
[ yī ]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
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
[ yì ]1.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穿布衣。解衣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