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之才
【拼音】:jīng shì zhī cái
【注音】:ㄐ一ㄥㄕˋㄓㄘㄞˊ
【词性】:成语。
【简体】:经世之才
【繁体】:經世之才
词语解释犹言经国之才。经世之才[jīngshìzhīcái]⒈犹言经国之才。
引证解释⒈犹言经国之才。引明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餘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则某之报效亦勤矣。”
综合释义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其在中外。◎明·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举荐》经世之才[jīngshìzhīcái]治理政事的才干。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也作「经国之才」。
汉语大词典犹言经国之才。明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馀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则某之报效亦勤矣。”
国语辞典治理政事的才干。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也作「经国之才」。经世之才[jīngshìzhīcái]⒈治理政事的才干。元·陶宗仪也作「经国之才」。引《南村辍耕录·卷二·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成语解释经世之才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治理政事的才干。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亦作经国之才。
出处唐·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其他释义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1.更不消说自汉城、平壤狼奔豚突的残兵弱将!不出所料,义州已危如累卵,便是九连城恐怕亦难保全,还来此大言不惭?幼樵先生经世之才,非纵。
2.有许多经世之才都被残酷的封建制度吞没了。
3.后汉室有武帝,自幼尚武尊儒,有经世之才,依狂生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考官览卷之下,心中甚喜,认为此人抱经世之才,确是国家栋梁,当今正是用人之时,即点了一甲第一名。
5.即使是现在,很多经世之才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埋没掉。
6.贪狼、破军、七杀、天煞四颗天煞孤星同时现世,每个都有着经世之才。
7.虽今日初见公子,然早知公子实乃经世之才,又为人高义,方敢出此言,便是孔明在此,吾亦不敢如此言。
8.先生有经世之才,凭一泰山便去了我二十万军马。
9.古今成大事者,未有经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0.从牡丹花下的千面妖娆到皇家学院的经世之才。
读音:jīng,jìng
[jīng]
[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 jìng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读音:shì
[shì]
(1)(名)人的一辈子:一生一~.
(2)(名)有血统关系的人相传而成的辈分:第十~孙。
(3)(名)一代又一代:三代祖传~医。
(4)(名)指有世交关系:~兄。
(5)(名)时代:近~|当~。
(6)(名)社会;人间:问~|~道。
(7)(名)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cái
[cái]
(1)(名)才能。
(2)(名)有才能的人:~子。
(3)(名)姓。
(4)(副)刚才;表示以前不久。
(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
(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
(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