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毡苏
【拼音】:cān zhān sū
【注音】:ㄘㄢㄓㄢㄙㄨ
【结构】:餐(上下结构)毡(半包围结构)苏(上下结构)
【繁体】:餐氈蘇
词语解释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基础解释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引证解释⒈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引宋苏轼《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柳,共此煖热餐氊苏。”
网络解释餐毡苏餐毡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ānzhānsū,是指苏武。
综合释义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宋苏轼《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柳,共此煖热餐氊苏。”
汉语大词典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宋苏轼《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柳,共此煖热餐毡苏。”
其他释义1.指苏武。汉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读音:cān
[cān]
(1)(动)吃(饭):聚~。
(2)(名)饭食:午~|西~。
(3)量词;一顿饭叫一餐:一日三~。
读音:zhān
[zhān]
(名)(~子)用羊毛等压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的东西:~垫|~房|~帽|~毯|~靴。
读音:sū
[sū]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苏。
3. 昏迷中醒过来:苏生。苏醒。死而复苏。
4. 缓解,解除:以苏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