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袭
【拼音】:tì xí
【注音】:ㄊ一ˋㄒ一ˊ
【结构】:裼(左右结构)袭(上下结构)
【繁体】:裼襲
词语解释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指穿着礼服。裼袭[tìxí]⒈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⒉指穿着礼服。
基础解释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指穿着礼服。
引证解释⒈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引《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郑玄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孔颖达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唐白居易《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⒉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引安公子早已裼袭而来。”
网络解释裼袭裼袭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ī/tìxí,意思是古代礼服之制。
综合释义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郑玄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孔颖达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唐白居易《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安公子早已裼袭而来。”
汉语大词典(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郑玄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孔颖达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亵渎使礼相变革也。”唐白居易《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至于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安公子早已裼袭而来。”
其他释义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2.指穿着礼服。
读音:xī,tì
[tì]
[ xī ]1.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袒裼。
[ tì ]1. 婴儿的包被。
读音:xí
[xí]
(1)(动)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攻击:~击|侵~。
(2)姓。
(3)(动)照样做;依照着继续下去:~用|因~。
(4)(量)〈书〉用于成套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