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
【拼音】:tián zhì
【注音】:ㄊ一ㄢˊㄓˋ
【结构】:田(独体结构)制(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关于农田的制度。田制[tiánzhì]⒈关于农田的制度。
基础解释关于农田的制度。
引证解释⒈关于农田的制度。引《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贾公彦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吐蕃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网络解释田制田制,tiánzhì,关于农田的制度,出自《周礼·地官·掌节》。
综合释义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贾公彦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吐蕃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汉语大词典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贾公彦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复患于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馀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吐蕃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其他释义1.关于农田的制度。
1.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2.如田制,他能将西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且对别人不经意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体现出他的春秋笔法、史学精神。
3.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
4.由于卫所制度是建立在屯田组织基础上的,随着屯田制度的瓦解,卫卒失去自食其力的凭借,只有依赖法定的俸饷,但俸饷之薄又不足以维持生活,卫所制度遂趋于崩溃。
5.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井田制的崩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动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经商之潮风靡各国。
6.居延汉简中蕴涵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补正文献记载,如烽和燧的应用、戍卒的来源及分工、屯田制、以及河西经济生活等。
7.纵观孙吴初年不仅在江南地区推行了屯田制度,而且也采用了曹魏的户调制度,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8.曹魏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的需要,推行的是大规模的屯田制,即由士兵、农民垦荒种地,为军队解决粮食问题。
9.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来自下层的变通与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进过程又呈现出既定利益结构下的诱致性变迁。
10.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郡、县要冲设军府,称鹰扬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主官为鹰扬郎将。
读音:tián
[tián]
(1)姓:~老头|老~头。
(2)(名)田猎:田径赛。
(3)(名)田地:~埂|~野。
读音:zhì
[zhì]
(1)(动)制造:~版|~币|~表|~革|~件|~冷|~品|~钱|~糖|~图|~药。
(2)(动)拟定;规定:~定|因地~宜。
(3)(动)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伏|管~。
(4)(名)制度:法~|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