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头
【拼音】:suǒ tóu
【注音】:ㄙㄨㄛˇㄊㄡˊ
【结构】:索(上下结构)头(独体结构)
【简体】:索头
【繁体】:索頭
词语解释亦作'头虏'。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
基础解释亦作/'头虏/'。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
引证解释⒈亦作“头虏”。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参见“索虏”。引《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托跋氏……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於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称鲜卑,被髮左袵,故呼为索头。”《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索头什翼犍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凡朱氏自邾娄,索头之朱自渴独浑。”
网络解释索头索头,拼音suǒtóu,释义为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出自《宋书·索虏传》。
综合释义亦作“头虏”。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托跋氏……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於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称鲜卑,被髮左袵,故呼为索头。”《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索头什翼犍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凡朱氏自邾娄,索头之朱自渴独浑。”参见“索虏”。索头[suǒtóu]绳头。如:「他深怕狗儿跑了,紧抓着索头不松手。」南北朝时,北朝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南朝人讥诋其为「索头」。也称为「索头虏 」、「索虏」。
网友释义索头,拼音suǒtóu,释义为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出自《宋书·索虏传》。
汉语大词典亦作“头虏”。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托跋氏……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于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称鲜卑,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索头什翼犍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凡朱氏自邾娄,索头之朱自渴独浑。”参见“索虏”。
国语辞典绳头,如:「他深怕狗儿跑了,紧抓著索头不松手。」
辞典修订版绳头,如:「他深怕狗儿跑了,紧抓着索头不松手。」南北朝时,北朝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南朝人讥诋其为「索头」。也称为「索头虏 」、「索虏」。
其他释义1.亦作'头虏'。2.即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
1.章天成等几个人早被解除了身上的绳索,头戴迷彩钢盔,换上了一套米黄色的伪装服,腰里系着深黄色的子弹袋,背上扛起灰的被袋,肩上横挂一支黑色铮亮的点射枪。
2.撞钟的和尚不但手脚利索,头脑灵活,责任心强,而且还要精通经文,真是要求文武双全呀。
3.二十余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克殄十有三州。
4.訾北佳的问题正出在此:心思全用在如何找到一个“别出心裁”的线索,头脑晕了,纸馅包子“做”出来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却被舍弃了,最终难免被受众所唾弃。[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索头造句]
读音:suǒ
[suǒ]
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绳~。麻~。绞~。铁~桥。
2.姓。
3.搜寻;寻找:搜~。遍~不得。
4.要;取:~取。~还。~价。
5.孤单:离群~居。
6.寂寞;没有意味:~然。
读音:tóu,tou
[tóu]
[ tóu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梳~。平~。分~。你的脸形留这种~不合适。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啊!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
6.头目:李~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儿。
7.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
8.第一:~等。~号。
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
10.姓。
[ tou ]1.(~儿)名词后缀。 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石~。骨~。舌~。罐~。苗~。b)接于动词词根:念~。扣~。饶~。嚼~儿。看~儿。听~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甜~儿。
2.方位词后缀:上~。下~。前~。后~。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