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谬
【拼音】:shū miù
【注音】:ㄕㄨㄇ一ㄡˋ
【结构】:疏(左右结构)谬(左右结构)
【繁体】:疏謬
词语解释1.亦作'疏谬'。亦作'疏缪'。亦作'踈缪'。2.粗率谬误。
基础解释亦作/'疏谬/'。亦作/'疏缪/'。亦作/'踈缪/'。粗率谬误。
引证解释⒈亦作“疏繆”。亦作“疎谬”。亦作“踈繆”。粗率谬误。引《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此又干寳之疏谬,自相违伐也。”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疎谬。”宋王十朋《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予踈繆,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退之之言为不妄。”清恽敬《<靖节集>书后一》:“《直斋书録解题》载蜀本《靖节先生集》有吴斗南《年谱》一卷,张季长《辨正》一卷,今坊间本止存《年谱》一卷而已,疎谬处甚多。”章炳麟《校文士》:“晚乃颠倒《诗》《书》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繆。”
网络解释疏谬疏谬,拼音shūmiù,释义粗率谬误,出处《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综合释义亦作“疏繆”。亦作“疎谬”。亦作“踈繆”。粗率谬误。《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此又干寳之疏谬,自相违伐也。”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疎谬。”宋王十朋《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予踈繆,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退之之言为不妄。”清恽敬《<靖节集>书后一》:“《直斋书録解题》载蜀本《靖节先生集》有吴斗南《年谱》一卷,张季长《辨正》一卷,今坊间本止存《年谱》一卷而已,疎谬处甚多。”章炳麟《校文士》:“晚乃颠倒《诗》《书》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繆。”
网友释义疏谬,拼音shūmiù,释义粗率谬误,出处《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汉语大词典亦作“疏缪”。亦作“疏谬”。亦作“疏缪”。粗率谬误。《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此又干宝之疏谬,自相违伐也。”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疏谬。”宋王十朋《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予疏缪,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退之之言为不妄。”清恽敬《〈靖节集〉书后一》:“《直斋书录解题》载蜀本《靖节先生集》有吴斗南《年谱》一卷,张季长《辨正》一卷,今坊间本止存《年谱》一卷而已,疏谬处甚多。”章炳麟《校文士》:“晚乃颠倒《诗》《书》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缪。”
1.其有词理疏谬,遗漏阙疑,皆天旨训诱,神笔改定。
读音:shū
[shū]
(1)(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
(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
(4)(动)疏忽:~于防范。
(5)(形)空虚:志大才~。
(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
(7)姓。
(8)(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
(9)(名)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
读音:miù
[miù]
1.(名)错误、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