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土
【拼音】:yī póu tǔ
【注音】:一ㄆㄡˊㄊㄨˇ
【结构】:一(独体结构)抔(左右结构)土(独体结构)
【简体】:一抔土
【繁体】:一抔土
词语解释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指每一寸土地。一抔土[yīpóutǔ]⒈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指每一寸土地。
基础解释一抔土抔:捧。一捧土。原泛指坟墓。现指极其微贱渺小的东西。也作“一抔黄土”。
引证解释⒈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引《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为汉高祖陵。明常伦《过韩信岭》诗:“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清洪昇《长生殿·弹词》:“半科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⒉指每一寸土地。引陈毅《登大庾岭》诗:“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
综合释义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汉语大词典1.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为汉高祖陵。明常伦《过韩信岭》诗:“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清洪升《长生殿·弹词》:“半科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2.指每一寸土地。陈毅《登大庾岭》诗:“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
国语辞典一掬土。语出《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后指坟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一抔土[yīpóutǔ]⒈一掬土。语出后指坟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引《史记·卷一〇二·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成语解释一抔土
辞典修订版一掬土。语出《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后指坟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一掬土。语出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后指坟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出处《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其他释义1.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2.指每一寸土地。
1.掩盖过最后一抔土,立了一个简单的墓碑,叩头之后,离开……
2.题李白墓,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3.但是,转瞬间黄花岗上一抔土,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
4.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5.夏青阳捧起一抔土缓缓的洒落在坟前,低声道“杨叔你在天上好好看着我,我一定会出人头地,也一定会回来替你报仇!”。
6.哎,可惜我是不懂医啊,三爷临死前也没守在他身边,二十多年就守着这么一块碑一抔土度日了。
7.唯有身边的几块石,一抔土,在怪叫中处变不惊。
8.圣人隐,仙魔死,成住坏空一抔土。
9.她轻轻地捧起坟上的一抔土,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精致的盒子里。
10.这是那年我们初识的印记,这是你一抔土,一杯水的浇灌。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póu
[póu]
(量)〈文〉相当于“捧”。一~土。
读音:tǔ
[tǔ]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