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保家法
【拼音】:wáng tài bǎo jiā fǎ
词语解释⒈ 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
基础解释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
引证解释⒈ 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引:《宋书·王弘传》:“﹝弘﹞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倣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综合释义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宋书·王弘传》:“﹝弘﹞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倣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网友释义王太保家法是出自《宋书·王弘传》的一个词语。
汉语大词典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宋书·王弘传》:“﹝弘﹞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其他释义1.南朝宋王弘,官至太保,其行止皆有法度,时称'王太保家法'。
读音:wáng,wàng
[wáng]
[ 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 wàng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读音:tài
[tài]
(1)(形)高;大:~湖|~庙。
(2)(形)极;最:~阳。
(3)(形)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师。
(4)(副)表示程度过分:汤~热;烫嘴。
(5)(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这方案~好了。
(6)(副)很;用于否定:不~好。
(7)(Tài)姓。
读音:bǎo
[bǎo]
(1)(动)保护;保卫:~家卫国。
(2)(动)保持:~温。
(3)(动)保证;担保做到:~质~量。
(4)(动)担保(不犯罪、不逃走等):~释。
(5)(名)保人;保证人:作~|押~。
(6)(名)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
(7)姓。
读音:jiā,jie,gū
[jiā]
[ jiā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zhǎng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3. 居住:“可以家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家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农家。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行(háng )家。作家。科学家。
8. 学术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诸子百家。
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家人家。
10. 姓。
[ jie ]1. 词尾,同“价”:整天家。成年家。
[ gū ](古汉语)
名词
1.古通“姑” 。如:阿家(称婆婆);阿家阿翁
2.另见 jiā
读音:fǎ
[fǎ]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