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
【拼音】:lì shù
【简体】:历数
【繁体】:歷數
词语解释⒈ 一件一件地列举。例:历数敌人的罪行。英:countonebyone;enumerate;历数[lìshǔ]⒈一件一件地列举。例历数敌人的罪行。英countonebyone;enumerate;
基础解释1.一件一件地列举
引证解释⒈ 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唐柳宗元《舜禹之事》:“﹝舜﹞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⒉ 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亦作“厤数”。引:《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何晏集解:“厤数谓列次也。”邢昺疏:“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唐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桓为灵,诚非历数。”⒊ 岁时节候的次序。引:《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⒋ 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引:《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孔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孔颖达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后汉书·郅恽传》:“﹝郅惲﹞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清王锡阐《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⒌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引:《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歷数在尔躬。’”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宋范成大《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明朱元璋《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⒍ 亦作“厤数”。一一列举;逐个说出。引:《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从诲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若杜陵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人﹞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⒈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唐柳宗元《舜禹之事》:“﹝舜﹞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⒉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亦作“厤数”。引《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何晏集解:“厤数谓列次也。”邢昺疏:“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唐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桓为灵,诚非历数。”⒊岁时节候的次序。引《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⒋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引《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孔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孔颖达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后汉书·郅恽传》:“﹝郅惲﹞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清王锡阐《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⒌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引《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歷数在尔躬。’”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宋范成大《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明朱元璋《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⒍亦作“厤数”。一一列举;逐个说出。引《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从诲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若杜陵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人﹞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汉语大词典(1).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唐柳宗元《舜禹之事》:“﹝舜﹞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2).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历”。《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何晏集解:“历数谓列次也。”邢炳疏:“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历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历数谓天道。”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唐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桓为灵,诚非历数。”亦作“历数”。(1).岁时节候的次序。《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历数。”(2).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书·洪范》:“五纪……五曰历数。”孔传:“历数节气之度以为历,敬授民时。”孔颖达疏:“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后汉书·郅恽传》:“﹝郅恽﹞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清王锡阐《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历数,而援虚理以立说。”(3).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历数在帝,践祚允宜。”宋范成大《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历数定,昧者徒私忧。”明朱元璋《免朝谒手诏》:“尔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亦作“历数”。一一列举;逐个说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历数大臣过失。”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台谏五人,惟是从诲入台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历数也。”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若杜陵长篇,有历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人﹞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国语辞典⒈ 天运、气数。也作「历数」。引:《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⒉ 历法。也作「历数」。引:《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马怀素传》:「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警世通言·卷四〇·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历数[lìshù]⒈天运、气数。也作「历数」。引《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⒉历法。也作「历数」。引《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马怀素传》:「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警世通言·卷四〇·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
辞典修订版天道、天运,指星象运行的轨道及周期。古人以此观盛衰兴亡的气数。《书经.大禹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也作「历数」。历法。《书经.洪范》:「五曰历数。」唐.孔颖达.正义:「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也作「历数」。
其他释义一个一个地举出来:~敌人的罪行ㄧ当面~对方违反协定的事实。
1.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2.查尔斯和赫尔求她下来走路,哀求她,恳求她,她只是不停地哭泣,向上帝历数他们的禽兽行径。
3.他曾写《自讼语》,历数“人事之不谙述”,“好以意气凌人,颇有目空一世之概”,“不好整洁”,“好晏起”,“作事殊难有恒”等缺点。
4.东壁岩罅间有升真洞,洞内有虹桥板跨空,船棺架临其上,历数千年而不朽,人亦莫能取。
5.我们要在这里试着完成的是为遍历数组和在如何创建对象上加入一点额外的控制去创建一个唯一的接口,最后去支持傻瓜式的读取。
6.医药之家,宜审运气;历数既明,可以察知日月五星躔次,与病体相视乖和逆顺,因而药石针砭,不致差误,大为生民利益。
7.而众人都被眼前的场景惊的无以复加,纵然经历数十场的厮杀,十数个壮汉也没见过如此凶残凶狠之人。
8.习惯了带着伤口在这座城市寂寞穿行,春天的轻风,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黄叶,冬天的寒霜,历历数过,自己也被染上苍凉的颜色。
9.融曾召部属计议,部吏多谓汉承尧运,历数延长,今皇帝姓名,实应图谶,且宅中主治,兵甲最强,将来必当统一天下,务请倾心结纳,毋惑异言云云。
10.一个是“着名的失败者”,一个是“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史玉柱说话,别人说他是骗子;马云说话,人家以为他是疯子。历数中国企业家,史玉柱和马云都属异类。
读音:lì
[lì]
(1)(名)经历;经过:来~|~时半年。
(2)(形)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年|~代|~次|~届。
(3)(量)遍;一个一个地:~访各校。
(4)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阳~|阴~。
(5)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日~|天文~。
读音:shù,shǔ,shuò
[shù]
[ shù ]1.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数控。
2. 几,几个:数人。数日。
3.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4. 命运,天命:天数。气数。
[ shǔ ]1.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数。数九。
2. 比较起来突出:数得着。
3. 责备,列举过错:数落。
4. 谈论,述说: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shuò ]1. 屡次: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