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对
【拼音】:yǐn duì
【注音】:一ㄣˇㄉㄨㄟˋ
【结构】:引(左右结构)对(左右结构)
【简体】:引对
【繁体】:引對
词语解释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引对[yǐnduì]⒈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引证解释⒈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颖悟》:“即日闻奏,恩命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网络解释引对引对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ǐndu,意思是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综合释义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颖悟》:“即日闻奏,恩命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引对[yǐnduì]皇帝召见臣子使之对答。《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未经上殿臣僚,令三省审察,然后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网友释义引对:yǐnduì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颖悟》:“即日闻奏,恩命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汉语大词典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颖悟》:“即日闻奏,恩命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国语辞典皇帝召见臣子使之对答。引对[yǐnduì]⒈皇帝召见臣子使之对答。引《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未经上殿臣僚,令三省审察,然后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辞典修订版皇帝召见臣子使之对答。《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未经上殿臣僚,令三省审察,然后引对。」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其他释义1.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1.戏曲对这样的大人物影响尚且召引,对老百姓就不用说了。
2.喜欢就是想吸引对方,哪怕有点可笑;爱就是想保护对方,哪怕有点可悲。
3.我们永远不要期待别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华自己。自己已准备好了多少容量,方能吸引对等的人与我们相遇,否则再美好的人出现、再动人的事情降临身边,我们也没有能量去理解与珍惜,终将擦肩而过。
4.有时侯,人的思维被一种潜意识牵引,对方有多牛,我就要有多牛,这何尝不是一种愚钝,有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运用智慧,只要一点巧力,变便可战胜对方。
5.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垂直颏兜牵引对牙面结构的影响。
6.南宋庆元初,曾从龙任晋江县学教谕,庆元五年殿试时,他旁征博引,对答如流,宋宁宗赞不绝口,点其为状元。
7.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旁征博引,对该文进行逐字、逐句、逐段地详尽分析,以期对读者阅读和鉴赏该文提供助益。
8.在苏州掌教周士骐协助下,摘引诸经要旨,译成《修真蒙引》,对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涉及的教法礼仪无不浅释,康熙十一年刊印。
9.真正的缘,不只是那瞬间吸引对方的眼光,而是对方熟悉你后依然是欣赏你,不只是初次的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在历尽沧桑后去发出"认识你真好"的心里话,真正的缘,不是来的早,而是来了以后不再走。
10.蜜月时吸引对方的是身体,而婚姻要想长久的话,依靠的是两颗心的相吸。
读音:yǐn
[yǐn]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4.退却:~退。~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读音:duì
[duì]
(1)(名)对子:喜~。
(2)(动)回答:~答如流。
(3)(动)向着、朝着:枪口~着敌人。
(4)(动)对待:~事不~人。
(5)(动)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个火儿。
(6)(动)照着样检查:校~。
(7)(动)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时间。
(8)(动)搀和(多指液体):汤里~点水。
(9)(动)平均分成两份:~半儿。
(10)(形)对面的;敌对的:~手。
(11)(形)正确、正常、适合:这话很~。
(12)(量)双:一~杯子。
(13)(介)朝、向;用法跟“对于”差不多:~困难不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