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举
【拼音】:fā jǔ
【注音】:ㄈㄚㄐㄨˇ
【结构】:发(独体结构)举(上下结构)
【繁体】:發舉
词语解释1.兴起﹐举事。2.揭发﹐检举。发举[fājǔ]⒈兴起,举事。⒉揭发,检举。
基础解释兴起﹐举事。揭发﹐检举。
引证解释⒈兴起,举事。引《汉书·王莽传上》:“唐虞发举,成周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陈容﹞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引《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諫止。”《明史·李善长传》:“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综合释义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虞发举,成周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陈容﹞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諫止。”《明史·李善长传》:“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发举[fājǔ]
汉语大词典(1).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虞发举,成周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陈容﹞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2).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明史·李善长传》:“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1.法国北部的一个空中巴士工厂星期二自发举行罢工,抗议裁员计划。
2.第三章,常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举隅。
3.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稣,数加赏赐,为起大第於京城中。
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6.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忽都思得到消息,明白这正是决战的天赐良机,于是立刻将蒙古使臣斩首示众,然后征发举国之兵,准备前往叙利亚同怯的不花决一死战。
8.11月15日,深圳市招商创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利丰通投资有限公司就海上世界“明华轮”合作开发举行签约仪式,海上世界改造工程已拉开了序幕。
9.小囊的单位是相对紧凑的结构,但是被可观量非头发举止皮肤包围.
10.“双十庆典”当天,有民间团体自动自发举行升旗典礼,升“公民旗”,曰“公民觉醒元年”。(www.chazidian.com/zj-139917/查字典造句)
读音:fā,fà
[fā]
[ fā ]1.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2.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3.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4. 散开,分散:发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6. 打开,揭露:发现。发掘。
7. 产生,出现:发生。发愤。奋发。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发面。
9. 显现,显出:发病。发抖。发憷。
10. 开始动作:发动。
11. 引起,开启:启发。发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发布。发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fà ]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读音:jǔ
[jǔ]
(1)(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
(2)(动)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
(3)(动)兴起:义~|~兵|~火。
(4)(动)〈书〉生(孩子):~一男。
(5)(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
(6)(名)举人的简称:中~|武~。
(7)(动)提出:~例。
(8)(副)〈书〉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欢腾|~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