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赋
【拼音】:mín fù
【注音】:ㄇ一ㄣˊㄈㄨˋ
【结构】:民(独体结构)赋(左右结构)
【繁体】:民賦
词语解释人民所纳的赋税。民赋[mínfù]⒈人民所纳的赋税。
引证解释⒈人民所纳的赋税。引《汉书·食货志上》:“顺於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明高启《赠杨荥阳》诗:“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综合释义人民所纳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顺於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明高启《赠杨荥阳》诗:“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汉语大词典人民所纳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明高启《赠杨荥阳》诗:“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其他释义1.人民所纳的赋税。
1.贞元四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加民赋,自此江淮盐每斗亦增二百,为钱三百一十,其后复增六十,河中两池盐每斗为钱三百七十。
2.我们横下一条心来反腐败,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3.国家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4.领导干部当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人民赋予你权力,不是让你做“吃喝玩乐站在第一线,革命斗志退到贫困线,违法违纪越过警戒线”的“三线党员”。
5.这不,自己因祸得福,不仅工作换了而且工资也相对调整了,这就是人民警察的威望,这就是人民赋于她的神胜职责。
6.子民心灵之光的聚合;但是,你要记住,这些力量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是华夏子民赋予某的力量,某也无法抹去,所以,在某的授意下,你只能暂时使用,不能据有。
7.至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8.如果不能自觉抵御、坚决批驳错误思想,军队就会被打开“缺口”,就会“丢魂落魄”,就不可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9.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10.有道是,权力本是人民赋予的,但变质的权力往往成为一些人巧取豪夺、贪敛钱财的依杖。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fù
[fù]
(1)(动)(上对下)交给:~予。
(2)(名)旧指田地税:田~|~税。
(3)(名)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4)(动)做(诗、词):~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