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閤
【拼音】:huáng gé
基础解释见“黄阁”。①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②唐时门下省亦称黄阁。③借指宰相。
汉语大词典见“黄阁”。《汉语大词典》:黄阁(黄阁,黄閤) 拼音:huánggé亦作“黄閤”。(1).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汉卫宏《汉旧仪》卷上:“﹝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书·礼志二》:“三公黄閤,前史无其义……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閤,以示谦不敢斥天子,盖是汉来制也。”后因以黄阁指宰相官署。唐韩翃《奉送王相公赴幽州巡边》诗:“黄阁开帷幄,丹墀侍冕旒。”元耶律楚材《为子铸作诗三十韵》:“我祖建四节,功烈光黄閤。”(2).唐时门下省亦称黄阁。唐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诗:“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旧史《严武传》迁给事中,时年三十二。给事中属门下省,开元曰黄门省,故云‘黄閤’。”(3).借指宰相。唐钱起《送张员外出牧岳州》诗:“自怜黄阁知音在,不厌彤幨出守频。”宋司马光《和始平公郡斋偶书》:“赤松雅意思轻举,黄阁群心望复还。”明张四维《双烈记·辨冤》:“说甚么黄阁经纶肃万方。”清阮葵生《茶馀客话》补遗:“陈桂林文恭宏谋,黄阁雍容。”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hé,gé
[gé]
[ hé ]1. 全;总共。
2. 闭合。
[ gé ]1. 大门旁的小门。
2. 宫中小门。
3. 用同“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