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卫
【拼音】:chǎng wèi
【注音】:ㄔㄤˇㄨㄟˋ
【结构】:厂(独体结构)卫(独体结构)
【简体】:厂卫
【繁体】:廠衛
词语解释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厂卫[chǎngwèi]⒈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
引证解释⒈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引明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驾帖之伪》:“家人皆慟哭,高独呼校面詰,索驾帖观之,诸校词窘,谓厂卫遣来奉慰耳。非高諳故典,几浪死矣。”《明史·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閒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
网络解释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综合释义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明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驾帖之伪》:“家人皆慟哭,高独呼校面詰,索驾帖观之,诸校词窘,谓厂卫遣来奉慰耳。非高諳故典,几浪死矣。”《明史·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閒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厂卫[chǎngwèi]明朝设东厂、西厂,职司缉捕诏狱之事,与锦衣卫并称为「厂卫」。《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闲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
汉语大词典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明沈德符《野获编·禁卫·驾帖之伪》:“家人皆恸哭,高独呼校面诘,索驾帖观之,诸校词窘,谓厂卫遣来奉慰耳。非高谙故典,几浪死矣。”《明史·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閒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
国语辞典明朝设东厂、西厂,职司缉捕诏狱之事,与锦衣卫并称为「厂卫」。厂卫[chǎngwèi]⒈明朝设东厂、西厂,职司缉捕诏狱之事,与锦衣卫并称为「厂卫」。引《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闲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
辞典修订版明朝设东厂、西厂,职司缉捕诏狱之事,与锦衣卫并称为「厂卫」。《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清.钱谦益〈赠锦衣吴公进秩一品序〉:「当是时,国家纪纲法度尽在阁部,而闲有所监督收考,则付之厂卫。」
其他释义1.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
1.何应钦一目十行,看完之后,汗流双颊,这个陈词里,最厉害莫过于“厂卫”。
2.待几名比武好汉走后,广场上的观众已荡然一空;所剩的只有御林军和众厂卫。
3.普通老百姓没权没势,厂、卫盯着他们有什么用?皇帝整天搞一票人整天瞄着对皇帝没有危害的一群人,除非皇帝是偷窥狂。
4.被告诫的人显然是不以为然,局势坏到现在这种地步,厂卫都已经销声敛迹,根本看不到一个锦衣卫的缇骑在街上行走。
5.这是在明代厂卫横行的时候,大侠柳啸云侠肝义胆,拯救忠臣义士的传奇。
6.一次,孙中山令他拨发黄埔军校步枪五百支、机枪四挺,遂罄其所有,甚至连同护厂卫队的全部枪支凑一起,才足数拨发。
7.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
8.杀不杀在你!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的厂卫政治真的该好好反省一下!
9.诛十族,瓜蔓抄,设厂卫……掀起一场血雨腥风。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厂卫造句
10.思宗即位后,虽然逮捕了魏忠贤,罢逐了阉党,但积重难返,他仍然任宦官、倚厂卫,还振振有词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读音:chǎng,ān
[chǎng]
[ chǎng ]1. 指用机械制造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工场。
2. 有空地方可以存货或进行加工的地方:煤厂。
3. 棚舍:“枳篱茅厂共桑麻。”
4. 中国明代为加强专制统治而设的特务机关。
[ ān ]1. 同“庵”,多用于人名。
[ hàn ]1. 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读音:wèi
[wèi]
(1)(动)防护;保卫。
(2)(名)明代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后来只用于地名:威海~兵。
(3)(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4)姓。